徐现祥等:中国省际贸易模式:基于铁路货运的研究

发布人:金钊

研究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往来一直是经济学的常青话题。近年来,已有学者将注意力从经济体间的经济往来转移到经济体内部区际之间的经济往来上,由此产生了一个的研究领域:国内宏观经济学(Intra-National Macroeconomics)(Hess和Wineoop,2000)它强调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类似经济体内部的区际经济往来至于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之间的联动,至少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还是一个“黑箱”。这种欠缺根植于不同层次经贸往来数据的可获得性。每个独立的经济体都设有海关等机构,从中可以获得国际经贸往来数据;在经济体内部,通常不再设置类似海关的专门负责区际贸易的机构,有关区际经济往来的数据无法得到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因此,探索经济体内部的区际贸易及其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联动,通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式的挑战。 考察中国地区间的贸易也是如此。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明确指出,由于地区间贸易能够直接反映区域间市场交流的状况,直接考察中国各省区之间的贸易量和贸易结构,将有助于理解国内各区域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和一体化进程。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数据,至今鲜有文献直接考察中国的区际贸易及其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动。《中国交通年鉴》报了1985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之间的铁路货运量(以下简称省际铁路货运贸易)在1985-2008年期间,铁路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11%-18%,有望成为考察中国地区间贸易的一个可行选择。 基于省际铁路货运量数据,本文发现,在1985-2008年间,中国省际铁路货运贸易模式是,各省的省际铁路货运贸易都以本省及周边市场为主;但在跨区域的省际铁路货运贸易上,省际铁路货运一直从内陆净流向沿海。这种贸易模式的背后机制是,中国省际铁路货运贸易同时具有内需导向和外需导向。外需导向的省际贸易主要受对外贸易的影响,由于中国外贸的区域分布不均,当外需导向的省际铁路货运贸易足够大时,省际铁路货运贸易将呈现出跨区非对称性。内需导向的省际贸易主要受贸易成本的影响,当内需导向的省际铁路货运贸易足够大时,省际铁路货运贸易将会呈现以本省市区市场为核心的空间梯度性。经验分析支持存在外需内需导向的省际贸易。具体而言,在1985-2008年间,外需每变动1%,省际铁路贸易量将变动0.1%;铁路里程每增加1%,省际铁路货运贸易量将下降1.1%;铁路货运贸易的省际边界效应是9.7。 本文的发现揭示了,在1985-2008年间,中国出现“为外贸而内贸”的省际贸易。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发现的稳健性,本文构建了两个自然试验。一个是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自然实验。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靠海运,在1994-2010年间,沿海省区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一直稳定在90%左右,但每个沿海省区市都有自己的港口,都可以直接对外贸易,从而沿海内部外贸驱动的省际贸易应很少。与预期一致,把省际铁路货运贸易细分为沿海内部、内陆内部和沿海内陆之间的省际贸易后,只在沿海内陆之间的省际铁路货运贸易中观察到省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显著正相关。另一个是来自金融危机的自然实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而言都是外生的不利的暂时冲击。当存在外贸驱动的省际铁路货运贸易时,这两次危机会通过影响中国的外贸暂时降低外贸驱动的省际铁路货运贸易量。与预期一致,中国省际铁路货运贸易量在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显著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