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国伟等: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定居决策

发布人:金钊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报告,2009年,我国共有农民工2.29亿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农民工数量为1.45亿人。 这支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大军,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我国城市内正在形成一个二元社会结构,以户籍居民为一方,以农民工为另一方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没有获得市民身份(韩俊,2010)当前,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收入偏低,工资拖欠现象依然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矛盾激化引发其暴力犯罪倾向,严重影响城市治安和社会稳定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各地出现了民工慌。返乡潮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大约7000万人,其中因企业关停企业裁员找不到工作收入低等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因素而返乡的农民工为1200万人,占17.1%(盛来运等,2009)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形势逐渐回暖,一些地区的企业又找不到劳工,民工荒问题又卷土重来(杨舸孙磊,2010)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19.4%和22.6%,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个百分点。 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研究大体分为两个视角: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和社会融入问题;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农民工的收入地位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与国内现有文献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定居决策。归属是指农民工通过辨别自己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找到自己的同类因此,归属是比认同要求更低的一个心理状态,然而它赋予了农民工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权利。也就是说,虽然农民工保持了与其他人的许多差异,只要农民工与其他人有共同点,农民工仍然可以归属于这个群体农民工许多与生俱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改变。如果农民工难以在短时期内被同化,那么本文研究的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更有实际意义。 本文利用2008年珠三角九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其定居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农民工的归属感与工资收入家庭教育居住条件等显著正相关,与打工时间年龄收入缺口是否存在劳动者权益侵犯等显著负相关。而农民工是否购买保险是否加入工会是否接受职业培训等不会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及定居决策这说明我国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工会制度职业培训政策等并未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