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国内资产管理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稿件来源:陈健,上海金融报 发布人:金钊

近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和美国亚洲金融协会上海代表处联合主办的中国上海金融国际化发展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资产管理是金融机构未来面临的变革之一,国内资产管理已进入大资管时代,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跨境资管业务需求会带来诸多资管产品创新空间,目前国内资管市场已基本形成了基于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金融资产管理差异化定位的格局,银行、证券、保险(放心保)、基金等金融机构在大资管时代要找准自身核心竞争力开展业务。

利率市场化带来资管产品创新空间巴曙松指出,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利率市场化,这一方面会挤压传统银行业的盈利空间,促使银行业转型参与到资产管理行业中。另外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本身意味着主管部门放弃对金融产品的直接定价权,交给市场主体,这样会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该进行哪些产品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巴曙松指出,一种是逃避利率管制的产品创新,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账户、货币市场基金等。另一种是管理利率风险产品创新,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波动幅度逐渐变大,风险也随之增大,这就要管理利率风险产品创新,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

除了银行理财、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规模较大外,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仍有巨大的潜力,例如利率挂钩的基础产品种类扩张,包括各类利率衍生产品交易规模扩大,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日趋活跃,信用利差交易工具创设。

在跨境资管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巴曙松指出,主要动力有,一是国内企业和居民有对其资产进行全球配置一个强烈的需要。目前,国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大部分为房地产,受房价波动的影响很大,适当做一些均衡配置是有必要的。二是企业管理和对冲汇率风险的需要。在汇率双向波动的阶段,管理汇率风险成为非常现实的需求。三是,海外多渠道资金的募集和跨国配置,以及并购的需求,最典型的是房地产,现在已有国内开发商开始在国外市场试水,也可能有把海外市场作为融资窗口的考虑。

跨境贸易结算金额持续增长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资产管理产品创新。巴曙松介绍,例如继人民币债券后,港股ETF出现,RQFII试点机构和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产品扩大至股票及境内ETF;境外股票市场上以人民币发行股票也已经破冰,出现双币双股上市公司。

多牌照金融控股集团是重要得益者随着监管部门放松管制,牌照垄断的打破,不同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上越来越相似,国内资产管理进入大资管时代,巴曙松介绍,资产管理业态正在发生一些深层次的变革,在国内资产管理市场上,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基于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金融资产管理差异化定位的格局。从资金成本方面来看,大资管的背景下,低资本成本约束产品规模增长非常快,原因在于监管部门严格的贷款额度限制、资本金的约束,加大了银行金融业务的成本,促使银行不得不把融资活动转到其他资本金要求低的领域中。银行的资管计划下一步如何替代通道业务,并且在监管上不出现明显的套利,是下一步资产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

此外,在大资管时代,有多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是一个重要的得益者,可以凭借全牌照协同效应、规模经济等诸多优势,在不同的产品类别之间进行业务渠道的组合配置来提高效益。

就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巴曙松介绍,理想状态下,各业务环节按照附加值的高低呈现“微笑”曲线形分布,最中间的是创造附加值最低的通道业务,往两边的产品层次管理、融资客户的开发、客户维护、品牌营销与增值以及投资顾问,资产配置、产品研发等附加值逐渐增大。而现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还处在初期,各业务环节呈现的是倒“微笑”曲线。

大资管时代,各金融机构还是要立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开展业务。巴曙松指出,公募业务是国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基本上占到资产管理份额三分之一左右。从趋势来看,保险资管将向全面资产管理转变涉足公募领域,与传统基金公司同台竞争,保险销售队伍庞大但专业层次有待提高。中国金融环境正在从重增量的融资市场向重存量的交易市场转变,银行相应地应从“生产—持有”模式转向“生产—分销”模式,或者说从负债导向转向资产导向。信托需要展开差异化的竞争,利用收益权整合多元化资产,提供完善的财富管理方案,不断加强产品和客户专业化的水平,开拓本源的业务,发挥财产转移和管理功能。公募基金要突出自己的投资能力,进行产品创新,明确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