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12月9-10日,2017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在岭南堂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中国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和《管理世界》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澳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等3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同交流和研讨宏观经济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9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岭南堂三楼陈荣捷讲学厅举行。在开幕式上,我校岭南学院执行院长陆军教授首先致辞,向到会专家和学者们表示欢迎和问候,简要回顾了岭南学院历史、发展现状和学术研究成果,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随后《管理世界》编委会蒋东生副主任上台致辞,对《管理世界》以往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遇到的热难点问题、期刊发展方向等重要问题进行了介绍,并祝贺此次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成功举办。大会主持人才国伟教授指出此次会议对推动中国宏观经济学的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并期待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能够每年如期举行。
本次研讨会包括主题演讲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学三块专题的分组报告,在分组报告部分,在每个报告人完成报告后,指定相应的评论者对报告人文章进行评论。
在9号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中,香港科技大学王鹏飞教授和中山大学中国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曦教授,分别就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报告。王鹏飞教授的报告题目为"Asset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文章基于新凯恩斯的研究框架,通过引入企业家的异质性和信贷约束,详细分析了货币政策对理性资产泡沫的影响,并讨论了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盯住资产泡沫的条件。中山大学中国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曦教授报告了《国家预算投资的绩效分析》,全面评价了金融危机后,我国推行的需求侧的投资刺激政策的有效性。运用中国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国家投资可以实现保增长的短期目标,但却降低了生产效率。并构建了一个含有异质性外来投资的增长模型,解释实证结果,并进一步演绎证明。
9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宋铮教授报告了题为“Aggregating Misallocation under Endogenous Markup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的文章。宋铮教授指出,测度企业间资源错配的文献忽视了企业间需求弹性的异质性。为此,构建了包含企业和行业双重层面错配的新的理论模型,并重新测算中国总的资源错配程度。
10号上午,香港大学罗雨雷教授演讲了题为“Rational Inattention in Macroeconomics”的文章,罗雨雷教授把理性疏忽(RI)引入宏观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模型,讨论了理性疏忽对消费,储蓄和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显示纳入理性疏忽(RI)可以提升一般均衡模型的预测程度,该结果也通过了大量的稳健性检验。
在主题报告后,研讨会分为两个平行会场依次进行了分组报告,三个“财政政策”分会场主要讨论了中国,欧洲和美国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和就业、多样性、资源错配和企业绩效的影响。论文方法多样,定性和定量研究并行不悖,选题范围广泛有新意,引起充分和热烈的讨论。两个“货币政策”分会场主要包含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有效性,流动性管理,宏观审慎和预期管理等主题进行讨论,这些议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有很强的政策参考价值。三个“国际经济学”分会场选题主要围绕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实施问题进行讨论,其中对资本的跨境流动管理讨论最激烈,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多样方法探讨了该问题。
9日晚上,举办了《管理世界》杂志嘉宾与参会学者的座谈会。《管理世界》编委会蒋东生副主任、编辑部张劲松副主任详细介绍了该杂志的办刊宗旨、特点以及历史。随后,简要介绍了审稿流程,并点评了入选本次会议的论文选题。蒋主任强调学术研究要关注现实问题,符合逻辑原则,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就自己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本次论坛充分讨论了国内外最新的宏观经济学研究议题,旨在为国内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创造一个开放多元的学术环境,激发学术热情,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