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如何解读广东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全国居首
据媒体报道,今年1—10月,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3%,剔除11项政府性基金转列公共预算因素后,可比增长13.2%,而且,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的累计增幅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13%以上,居于全国首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可观,照理说是件好事,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广东的财政收入增幅能够保持全国首位,难能可贵。事实上,多年来广东的财政收入总量一直稳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水平,而在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近年来广东每年上缴给中央财政的收入都在5000亿元以上,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广东人引以为豪的事情。
当然,可观的财政收入增幅背后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首先,2015年前三季度,广东GDP同比增长7.9%,可是财政收入的可比增幅却达13.2%,远远高于GDP的增幅,按照财政收入源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增幅放缓,财政收入却维持在较高的增幅,可能的解释是——税务机关的征管力度加大了。
税务机关加强征管的动机可能源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地方政府减收的压力增加,而政府维持基层政权运作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属于刚性,为了确保地方财政收入不至于太受减收压力的影响,地方政府一般会做以下两件事:一,通过税务机关加强征管,以确保应收尽收;二,扩大非税收入来源,以对冲税收收入不足的影响。结果是,纳税人,尤其是作为中小企业的纳税人可能要承受更高的税务负担,税务机关征收过头税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至于非税收入,根据省财政厅负责人的介绍,今年1—10月,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13个市的非税收入占比高于30%,其中4个高于40%。
非税收入说白了,就是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减免不必要的收费项目,可是从非税收入占比情况看,企业的税费负担依然偏重,这间接说明地方政府尽管有意向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可是减税的权力不在地方,而地方政府减费的积极性又不高,结果对纳税企业休养生息是不利的。
当然,由于我国的税收,例如个人所得税具有累进税的特点,加上通货膨胀因素,都可能导致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率,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3%,同比上升1.3%,用通货膨胀因素去解释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用税制的累进性质去解释也缺乏合理依据,因此,财政收入增幅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税务机关加强征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本来,税务机关严格执法是应有之义,可我们担心的是,目前正值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企业面临寒冬时期,企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此时其税费负担不降反增,从长期而言,将不利于广东留住现有的税源。
此外,对于一些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税收政策的扶持,如果广东的税收环境趋于严厉,不排除这些产业会转向长三角地区甚至长江中上游的重庆等地,也不利于广东培育新的税源。
总之,今年1—10月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维持在较高水平本是好事,充分说明广东经济总量庞大,税源还比较充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广东一方面需要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即需要进行税源的存量优化,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即需要进行税源的增量调整,两者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因此广东需要积极考虑真正落实中小企业的减轻税费的政策,以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有利于培育长期和稳定税源的营商环境。
【羊城晚报】发布于 2015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