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浩教授:中山大学数字经济专硕的学术体系与运营体系
2025年8月27日至28日,全国数字经济专硕(MDE)教学与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未来经济研究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参与研讨。
全国数字经济专硕教指委委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林建浩教授发表题为《非全日制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的主旨演讲。本文根据林建浩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感谢程老师的介绍,也感谢三希教授的邀请。这几年我和三希教授在教指委共事,共同推进数字经济专业硕士这个新的学位项目,感觉就像是在一起创业。数字经济专硕是中国原创的面向未来的人才自主培养学位,教指委是充满使命感在推动这项工作的,从学位最初的构思、课程体系的搭建、培养方案的设计,直到毕业论文的标准和要求等细节,我们都反复讨论、不断摸索。现在,数字经济几乎成了所有经济学院学科建设的新热点,都在积极布局,将其视为一个不可丢失的战略阵地。然而,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绝大多数学校都是从零开始。坦白讲,在座各位的知识体系里,在本硕博的核心课程体系中,在传统的“三高”课程中,极少有数字经济的影子。大家都是半路出家,是行业新发展的倒逼,对我们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今天,我将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在非全日制数字经济专硕培养的一些探索。
我今天主要讲四个方面:首先是需求识别,关键在于找准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需求;其次是体系建设,包括学术体系和运营体系,后者对于非全项目尤为重要;第三是分享我们内部的招生数据和生源情况,这仅是一家之言,更多是地域特点;最后是共同探讨我们面临的挑战、如何理解这些挑战以及未来的应对策略。
01需求识别
关于数字经济的人才需求,大家可能在申报学位点时写的都差不多。核心问题在于,为何突然间每个经济学院都要部署数字经济学科?因为它确实无处不在,影响巨大。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很多。这里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整体经济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类的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仍保持着接近20%的两位数增长,这背后反映了旺盛的人才需求。国家战略也明确了数字科技、产业生态和人才培养的部署方向。数字经济人才需要懂技术、懂管理、还要懂经济发展规律。这自然引出了两个关键问题:人才缺口到底有多大?这些人该如何培养?
关于缺口,大家常引用三千万这个数字,但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供给不足。以今年“智能体元年”为例,智能体开发急需的“AI产品经理”这类复合型人才,市场上几乎没有项目能系统培养。这类岗位需要与科学家对话、懂产品设计、懂市场、懂落地,该由工科还是经管学科培养?我们数字经济专业有成为主力军的雄心,但坦率讲,我们现有的MDE课程体系也难以满足这类需求。此外,这“三千万”缺口并非全由高校承担,还有工程师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国际交流、创新创业和各类技术认证。
高校面临的突出矛盾在于:我们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的快速迭代严重脱节。这不仅冲击数字经济专业,也冲击了经济学类传统的金融、国际商务等专硕。生源热度下降,部分原因在于传统项目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差距在拉大。深层次原因在于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严重,缺乏更新动力,供给侧出现了问题。例如,国际商务专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出海需求,现在经济学领域缺乏国别研究。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领域的变化更快,比如最近的“稳定币”热潮,课程体系若跟不上,项目吸引力就会下降。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周期和稳定性,如何平衡稳定与动态更新,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个矛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加大。现在的“复合型”要求不仅懂经济、懂管理,还要懂技术,而这恰恰是经济学院多数老师的短板。我们让数字技术专家审阅经济学老师准备的课件,发现了很多不专业甚至错误的地方。老师可以讲应用场景,但技术细节容易出错。这意味着数字经济不能单靠一个学科支撑。
第三个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经济的需求是全面的,尤其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是具有全国性的,值得深入挖掘。暑假我在广东粤西和珠三角周边调研,发现当地确实有需求,甚至有学生每周坐高铁来上课。这说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院校都可以发展数字经济项目服务本地需求,关键在于精准定位目标人群。
02具体情况分享
既然有需求也有挑战,我们就要思考:现有的MDE能否满足?我认为这块蛋糕并非全是数字经济专硕的。部分需求不属于高校,属于高校的部分中,工科承担一块,经管学科中的MBA又切走了一大块。现在的MBA纷纷冠以“科创MBA”、“数智MBA”等名头,课程体系与MDE重叠度很高。因此,面对“三千万”的数字,我们必须清醒:很多需求不属于高校,不属于经管学科,甚至不属于经济学。层层切分后,我们能争取的空间有限。需要结合自身区域深入研判。
尽管如此,数字经济专硕仍然是数字文明时代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且极具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字经济理论基础、掌握与数字技术专家对话的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以及应对不确定性的素质。作为专业学位,它必须符合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包括产业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核心在于,专业硕士的目标是产业就业,不能按学术型培养。但目前的问题是,授课老师多为理论研究者,缺乏产业实践,却要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往金融科技等专业的教训就是缺乏产品化思维的高校师资,培养与需求脱节。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进行“能力重构”,否则很多项目很快会被淘汰。
接下来是选择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非全日制。需求主要来自行业在职人群,而非应届本科生。全日制专硕更像是我们为本科生设计的一条路径,而我们已有规模较大的金融专硕等各类全日制专硕。决策需考虑几个关键要素:市场需求(因城而异)、竞争对手(同类项目及可替代的MBA项目)、师资匹配度(非全对懂实践的师资要求更高)、招生指标(经济学院常缺乏非全指标,需校领导争取)以及行政团队(非全需要类似MBA的市场化运营团队,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学生活动、校友工作等)。其中,市场需求和招生指标是硬约束,竞争对手难以改变,而师资和行政团队则可以通过整合全校资源加以解决。
03体系建设
确定做非全后,重点在于体系建设,包括学术体系和运营体系。我把学术体系分为六个要素:学风、师资、课程、教材、案例、实践。学风常被忽视,但对非全项目至关重要。学生可能因工作请假,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找到平衡(如设定请假上限、补修机制),同时营造严肃严谨的学习氛围(如课前仪式、文化活动)。我们坚持三年学制,就是为了保障学习效果。师资方面,严格依据学生评教安排教学,不唯职称论。最大的挑战在于毕业论文指导,尤其是符合数字经济特点的案例型论文,我们的老师普遍缺乏相关经验。课程设置初期参考了其他院校和教指委建议,分为核心层(理论)、支撑层(技术)、应用层和实践层。课程名称按教指委要求,内容可微调。并非所有课程都是全新的,关键在于传统课程的升级转型。例如,我们将战略管理这类传统课程与AI结合,引入真实企业的实际数字化转型问题作为课堂项目,评委就是企业家。这样,在传统知识框架内融入了新的前沿问题,前提是授课老师具备知识更新和转型的意愿和能力。
在学期安排方面,我们特别设计了开学前有学分的导学课,进行破冰、校园融入和文化教育,这对于建立非全学生的集体认同感非常重要。主要课程集中在1-4学期,5-6学期专注论文,坚持三年制以保障时间。毕业后还会为校友持续提供前沿讲座,支持终身学习。师资队伍以本院为主,但也积极寻求其他学院,特别是工科和行业专家的合作。例如区块链课程,就由技术专家讲底层,本院老师讲应用场景。关键在于衔接和师资稳定性,要有A/B角机制,必修课尽量少依赖院外专家,鼓励本院老师学习跟进。行业专家授课能带来实战视角,但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需精心选择。无论请谁,都必须有合理的激励。
教材和案例是我们当前最头疼的环节。现有教材多适用于学术型或本科,缺乏面向非全专硕、紧密结合中国实践的教材。案例库更是稀缺,尤其是能引发思考、服务于知识体系的经济学案例。我们正启动教材编写计划和案例研发中心建设,利用学生背后的企业资源开发案例,这需要投入专门团队。实践体系重视行动学习(Project-based),如将企业实地考察融入课程,这需要稳定且多样化的企业资源。
运营体系按环节分为招生、教学管理、学生活动、校友工作和产业合作生态。招生需要专业团队,主管要能精准传递项目价值。教学管理需应对周末上课、请假、论文指导等复杂情况。学生活动和校友网络是非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学生社交、职业发展等多元化需求,重要性不亚于课堂学习。校友工作应前置,每位老师都是校友工作的责任人。项目创收和校友捐赠是支撑前述教材、案例、师资激励等投入的关键来源。例如,我们通过捐赠资金支付课程建设经费、激励评教优秀教师、支持校外师资连续授课等,避免占用其他创收引发矛盾。
04挑战
最后探讨一下挑战。我们做非全项目,就是做创业,需有创业心态。首要挑战是体系缺失。数字经济本身知识体系尚未在国际主流学科编码中确立,课程体系是我们自己摸索的,教材案例稀缺,经济学传统上不重视案例研究和产业实践。教指委推动教材建设非常必要,但必须注重市场导向和多样性,避免行政化。这需要时间沉淀,可能5年左右才能相对成熟。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在座各位可能在做一件开创性的事情,在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专硕是中国相对独特的探索,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第二个老大难问题是师资结构。经济学教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习惯于宏观政策研究,这与培养具备解决微观企业问题能力的专硕目标存在结构性矛盾。解决思路在于:一是识别并支持院内少数有产业背景或意愿的教师作为核心;二是善用其他学院师资和行业专家;三是培养年轻教师,他们对数字经济研究有热情,但需学院提供产业资源对接;四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体系,认可教学贡献,如设立教学型岗位、提供上升通道和同等绩效激励。
第三个挑战是运营模式缺失。很多经济学院缺乏非全项目管理经验,需要边干边学,分管领导要能担起责任。
第四个挑战是经济下行周期启动新项目的难度加大。学生可能将读学位视为消费而非投资,更加谨慎。项目学费标准需要更加谨慎,参考竞争对手并拉开合理差距。
第五个挑战是市场反应。去年全国百余家高校开设数字经济专硕,并未如预期出现火爆场景,全日制生源未达饱和,这值得深思——三千万缺口与应届生选择之间存在落差。
最后一个担忧是可能的恶性竞争和“大炼钢铁”。每个学校都有发展权,都需要部署数字经济,最终可能还是要经历市场出清过程。因此,部署项目时需考虑条件是否成熟,或可考虑在传统项目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并注重地域差异化定位。
总之,我认为非全项目是满足在职人群数字经济能力提升需求的重要渠道。尽管挑战重重,但只要精准识别需求、构建有效体系、专业化运营、差异化发展,并保有创业心态,就值得探索。以上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希望更多的学校加大投入做数字经济专硕教育,得到在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是一个自主培养体系构建的教育者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