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享 | 黄伊姿:中山大学数字经济硕士有多“硬核”?首年学习手账大公开!
本文作者黄伊姿,中山大学数字经济硕士2024级在读同学,从事互联网行业。
一、从经验碎片到体系化认知:我的启程初心
在互联网行业深耕十余年,从大厂起步的我,见证过不少国内最前沿的科技项目落地,但我也愈发清晰地意识到:零散的经验终难支撑长远的成长,知识体系的搭建才是破局关键。于是,我选择了中山大学首届数字经济专硕项目(MDE)——这不仅是中大的第一届,更是全国数字经济领域的探路者。
转眼,第一学年的课程已画上句点。回望这一年,既为自己每个周末风雨无阻的坚持而欣慰,更惊喜于知识积累带来的蜕变:那些曾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碎片化的认知终于串联成网。
二、“四加一”模式,构筑「数字经济能力网」
第一学年的课程像块精密拼图,拆开看各有侧重,拼起来才发现:原来MDE项目的课程体系早已把学生的“硬核成长”安排得明明白白——
1.公共必修课:夯实根基的定盘星
必修课从不是“附加题”,而是帮我们在专业学习中站稳脚跟的基础盘:理论方向不偏航,跨文化沟通不卡壳,才能走得更稳。与本科学科相比,必修课内核不曾改变,却更强调实战和应用。
新生入学导向课程(Orientation,后简称Ori活动)带给我耳目一新的体验。Ori活动由师兄师姐筹备组织,所有新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也有师兄师姐担任教练)完成一系列智力和体力的挑战任务。师兄师姐们的耳提面命加上队友们的互相扶持协作,让我真切感受到校友之间的“红灰传承”,结识了此后并肩学习的伙伴。我们小组一起在Ori活动中拿下多个第一名,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学科协作埋下伏笔。
思政课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让我们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锚定“边界”与“机遇”,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课聚焦商务场景,从沟通礼仪到合同术语,每一个案例都指向跨国协作的实操痛点。课后将所学应用于工作时的顺畅,正是知识落地的最佳证明。
2.经济理论课:穿透现象的透视镜
从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到微观场景的成本收益分析,再到数字经济的专属逻辑,这组课像给思维装上了“分析引擎”,帮助我们拆解每个经济现象的底层规律。
宏观经济学老师对指标的精准解读,让我们看清国家发展的阶段特征;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信息的敏锐度和勤勉程度,老师推荐的书单干货满满,每读一本我都有新启发。
管理经济学老师将理论融入日常,原来经济学原理藏在每一次管理决策里,理解了成本收益与人性博弈,才算懂了“管理”的本质、才能懂得如何做好管理。
数字经济学概论是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的课程。忘不了老师讲的种种逻辑,包括博弈论的实战应用;也忘不了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为什么”,逼着我们穿透表象,直抵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3.数字技术课:打开视野的瞭望台
数字技术科打开了我们视野的大门,带我们快速扫描数字领域的“全景图”:技术演进脉络、平台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恰逢其时的课程,帮助我顺利度过跨行业的过渡期。
数字科技前沿概论让我们有更大的视野看到了整个世界飞快发展的科技前沿,老师用“ABCDMRT”(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元宇宙、机器人、互联网)串起全球科技脉络,从曲面屏到芯片,从国内外技术差异到趋势预判,视野豁然开朗。
平台经济课给我们带来对互联网企业的更深刻的了解,从定义到策略,从商业模式到真实场景,让我们这些互联网“圈内人”也刷新了对平台生态的认知。我们从浅到深,不仅学会了理论,也从其真实场景和商业模式,了解了行业的优秀做法。
数字金融课对我而言更是场“及时雨”:从蚂蚁上市的波折历程到监管逻辑的深层解析,系统的科普像一把钥匙,帮我从金融领域的“门外汉”逐步摸到了行业脉络。
4.数字应用课:锻造能力的练兵场
这里没有“纸上谈兵”,只有“真刀真枪”的演练。是的,这组课直接把“考场”变成“战场”:了解过区块链的技术,用数据分析预判过市场趋势,甚至尝试用工业AI解决传统行业痛点——原来“学以致用”的快乐,是代码跑通、模型落地时的心跳加速。
工业人工智能课老师从企业案例切入,带我们走进To B业务的核心,让我们终于读懂“数字化转型”对实业的意义——那些转型中的挑战与突破,正是中国企业的突围之路。一个实业,在转型之路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难,在这个道路上,已有很多优秀企业跑在前头。
区块链技术与应用课老师为我们科普区块链底层的技术及上层的应用,为我们揭开了区块链技术的神秘面纱。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区块链技术、其各个场景的应用;从底层逻辑到智能合约搭建,我们不仅懂了加密货币,更看清了区块链在供应链、政务等领域的潜力。
数据分析与经济决策课是“痛并快乐着”的代表,虽然很辛苦却又很实用:Python项目逼我们上手实操,从数据获取到洞察提炼,让技术成为效率工具;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企业的真实问题,教会我们用数据解答经济决策的“应用题”。
5. 课程之外,业界导师的“实战赋能”:从知识到落地的关键一环
更幸运的是,课堂之外还有业界导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带着一线实战经验而来,从职业发展的迷茫到具体工作的卡点,总能一针见血地给出破局思路。这种“课堂学方法+业界教落地”的双重赋能,让每个知识点都有了扎根实践的土壤,也让我们对“实战”的理解,从“完成课程任务”升级为“解决真实问题”。
我的业界导师是杜兰博士。杜老师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每次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她不仅为我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了精准建议,更分享了许多行业前沿的洞察与思考,帮我打通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更让我敬佩的是,杜老师永远精力充沛、对专业保有极致热情,这种“拼命三娘”般的劲头,早已成为我前行路上的鲜活榜样。
三、“四加一”课程给我的启示
这一年,我对数字经济领域的理解从“零散经验”走向“体系化认知”,学校的课程让我们在数字与经济的交叉地带,既懂理论又能落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从课堂知识到实战应用,再到业界导师的方向校准,每个环节都在为“系统化认知”添砖加瓦。
这一年,除了知识体系的升级,我还结识了很多能力高、性格好的小伙伴们。我们一起比赛,拿下了“岭南杯”的第一名;我们一起排练,代表班级歌唱《不在犹豫》;我们一起团建,在稻田里庆贺我们的第一学年结束。
第一学年的结束,更像一个新起点。带着这套全新的认知框架,未来无论面对行业变化还是工作挑战,大概都能多一份笃定。我们喜迎了第一个暑假,但数字经济的学习之路还有很长。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体系化的认知,继续深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