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等教育助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①】李善民 史欣向: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助力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编者按: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新形势下粤澳合作开发横琴按下快进键。在深度合作区建设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怎样的新需求?高等教育如何助力深度合作区建设?本期聚焦高等教育助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组约专题文章,敬请关注。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助力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李善民  史欣向

[摘  要]粤澳深度合作区要打造大湾区建设新高地,必须充分释放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动能,提升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高等教育助力粤澳深度合作要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推动高等教育与粤澳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粤澳深度合作;高等教育;国际科创中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对新发展格局的服务能力,是站在“两个大局”交汇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上把握先机、赢得未来的关键抉择。

        现如今,湾区不仅是一个空间地理概念,而是区域经济高级形态的载体。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将在合作区内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澳门高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高效有序流动,有效提升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要素集聚效能。澳门拥有独特的高等教育资源,珠江西岸则集聚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粤澳深度合作区无疑将为加快构建粤澳高等教育与产业资源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提供全新的平台、空间和顶层框架。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高等教育高地,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高水平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是大湾区国家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我国最密集的高等教育集群,高等教育体系完备,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等学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力雄厚,是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4所高校成功入选QS世界大学排行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根据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大湾区内地也有1所大学进入全球前100名。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粤港澳在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等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效,尤其是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掀起了一批港澳高校进入内地合作办学的浪潮,有效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国际化水平。

        澳门是珠江西岸发展的核心引擎,具有贯通相关资源的独特优势。自澳门回归以来,背靠祖国坚强后盾,外接国际先进资源,高标准发展本地高等教育体系。澳门拥有10所高等院校、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为珠江西岸基础科研聚集高地。粤澳深度合作区方案出台以后,将为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示范基地创造全新的平台,尤其是能够有效将澳门“外联内拓”的制度红利与珠江西岸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弥补澳门高校土地资源、专业人员和大型科技设备配置上的不足,推动澳门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科教资源融合发展,强化粤澳科教资源服务新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

        高等教育助力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主要途径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世界三大湾区的建设经验也表明,全球领先的世界级高等教育集群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及科技支撑。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高等院校是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中的核心构成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人力资本,推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推动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具体而言,高等教育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由以下三个路径来实现:

        第一,高等院校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平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更新培养方案、完善师资设置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强化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支撑。事实上,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第二,高等院校是知识生产创造的重要载体。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在当今世界的创新格局中,高等院校一般都承担着区域基础研究策源地的功能。高等院校是一流人才、资金和科研资源的聚集地,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布局基础科研项目,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达到1882.5亿元,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第三,高等院校是技术转移扩散的活跃主体。科技成果转换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两大核心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具有足够的互补性。高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利用自身的基础科研优势,促进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在区域内有序自由流动,带动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最大化释放高校与企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效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通过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突破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和财政性障碍,破解高等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效激活高等教育的社会供给水平,这是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启发之一。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重要功能 助力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推动高等教育与粤澳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助力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实践路径。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抓住“牛鼻子”,解决核心关键问题,从而提升服务效能和实践效果。具体而言:

        一要突出思想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推动澳门教育有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事关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首先是要增强澳门高校的国家意识,传递爱澳爱国价值观。强化对澳门高校学生的爱国教育和宪法教育,设立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相关课程,增强澳门学生对于岭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拓宽澳门高校到内地交流探访的机会,培育澳门新青年的国家认同与归属。其次是要强化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作用。推动高等院校治理,创新粤澳高等教育合作方式,提升粤澳高校服务国家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是破除粤澳高校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壁垒。完善跨境教育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粤澳高校融合发展提供合法基础和制度保障。探索建立粤澳高校常态对话机制,为两地高校的交流合作提供对话平台和解决机制。扩大对港澳高校科研开放,深化跨境科研资金自由流动试点,有序推动科研资源、科研设备、科研项目向港澳高校开放。

        突出人才引育,打造国际人才高地。高等院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地,是培育工程师、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摇篮。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功能,充分发挥澳门现有高等学校作用,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打造富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人才岛”。在人才培养方面,拓宽粤澳高校与企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联合培养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引导澳门高校合理拓展师资力量、优化学科布局,培育大湾区新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以粤港澳高校联盟为抓手,设置本科生交流合作培养项目,探索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模式,提升大湾区人才培养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以重大科学基础平台布局为抓手,支持港澳高校以“一校两区” “双聘教授”模式落地合作区,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筑巢引凤”,为优质人才进入合作区创造条件。以“高精尖缺”人才吸引为工作要点,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高端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国际高端人才给予高度便利和优质服务,优化知识型外籍人才引进机制和技术移民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国家级海外高端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突出创新驱动,释放协同创新效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打造粤澳科技创新极点,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主动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横琴,带动合作区内科技前沿、产业实力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充分发挥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的作用,有序引导港澳优质科研资源与大湾区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粤澳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二是健全粤澳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完善粤澳高校科研创新资金使用机制,畅通粤澳科研资金拨付渠道,支持澳门高校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申请相应科技项目。推动粤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鼓励澳门高校与内地联合共建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等。三是积极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畅通澳门高校在合作区内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构建粤澳科技成果转换平台,鼓励合作区内大学、企业等创新主体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深化合作,推动人才、技术、资金要素在合作区内有序流动,提升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要素集聚效能。

        突出智库支撑,扩大社会服务水平。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协同的最大公约数,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差异转化成制度优势,离不开各类智库的智力支撑。高质量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进一步凸显了对高水平智库需求的迫切程度。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成为大湾区发展的新高地,就必须面向大湾区重大战略需求,培育一批水平领先、富有特色的高校智库。以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为契机和平台,健全高校智库经费资助机制,推动高校智库的资金项目与学科建设、成果转化、队伍建设、绩效考核相结合,有效引导区域内高校整合自身资源,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导向,组建跨学科的智库团队。在人事保障上,建立相应的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绩效考核、职务晋升、奖惩机制,建立合理智库人才的聘用与退出机制。

        突出互学互鉴,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扩大教育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建立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要求。澳门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经济水平发达,社会文化开放,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建成立足湾区、辐射境外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枢纽。一方面,高等教育建设要坚持“引进来”,以澳门现有高等院校资源为基础,鼓励其与境外一流高校和顶级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科研理念,从而强化本地品牌高校、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提升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留学中心。切实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引进一批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满足大湾区对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需求。粤澳高等教育建设要尝试“走出去”,以澳门外联内拓的区位优势为依托,积极面向“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和技术创新及转化应用合作平台,强化与境外高校教育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增强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切实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国际辐射能力。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STA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善民  史欣向,单位:中山大学,李善民为副校长】

 原载2021年第2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王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