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拔尖班赴韶关开展研学活动

稿件来源:学工部 发布人:公关办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岭南学院组织2022级经济学拔尖班同学于2023年10月21-22日赴广东韶关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拔尖班全体师生寻访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办学旧址、开展王亚南专集读书研讨会、重温红军长征彪炳史册的伟大历史。岭南学院党委副书记樊峰会、经济系主任兼拔尖班班主任李兵、辅导员于秀丽、行政教辅教工党支部老师以及2022级14名拔尖班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

 

寻访中大旧址 重温峥嵘岁月

       师生们于10月21日先后去到坪石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工学院旧址、定友图书馆、校本部旧址、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等地,瞻仰革命遗址和历史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粤北的峥嵘岁月,缅怀中大的先辈们在动荡年代坚持为国育才的光辉事迹。

       师生们首先来到位于坪石镇武阳司村的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办学旧址。中山大学法学院主要由经济系、法律系、政治系、社会学系组成,其中经济系主任王亚南先生是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之一。1938年,王亚南先生与郭大力耗费10年心血,完成了《资本论》三大卷的翻译,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46年,其著作《中国经济原论》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一部尝试把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成功之作”。在王亚南之外,李达、梅龚彬等仁人志士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理论观念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武阳司村也由此成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和传播的阵地。

全体师生合影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师生们认真学习了以王亚南为代表的众多先辈们的生平事迹。斯人已逝,然其言其志跨越80多年的光阴依然振聋发聩,“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不仅是学术研究上的自立自强,更是抗战时期追求思想解放、民族独立的使命担当。老师们勤耕不辍,学生们孜孜以求,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在武水河畔升华发扬,为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建设输送优秀人才,也为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注入精神力量。

 

讲解员介绍

       随后,师生们来到工学院办学旧址参观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设在坪石镇及对岸的新村,共有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和建筑工程五个学系。

 

同学们参观工学院旧址

       接下来,师生们来到了中大旧址本部——坪石老街。同学们进入定友图书馆参观学习,了解到抗战八年间,中大几度迁徙、三易校址,杜定友先生收集、抢救珍贵文献,坚持办馆,为战争岁月中教育研究的需要、知识文化的传播,中大文脉与历史记录的保存,乃至华南教育火种的传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远处是广同会馆,即中大校本部旧址所在地,周围的石板上镌刻着中大校训和当年八大学院的介绍。

同学们参观中大旧址本部

同学们参观定友图书馆

同学们参观广同会馆

       最后,师生们来到了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纵使风雨如晦、颠沛流离,中山大学的天文学研究者们依然坚守科研一线,克服重重困难搭建天文台、购置设备以进行观测与数据收集,为未来新中国的天文学事业发展奠基。

同学们参观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

       此次寻访韶关坪石中大旧址,拔尖班师生们深切体悟到中大历史中蕴藏的红色传统与家国情怀,更从红色文化中感悟到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辉煌。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中大始终坚持为国育才,与祖国患难与共;中大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同舟共济。在国泰民安的新时代,更应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同学们表示此行受益良多、感慨颇深,要坚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继承革命前辈之先志,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加强理论学习 担当时代重任

       10月22日晚,全体师生召开了《粤北华南教育先师成果汇编(一):王亚南专集》的读书研讨会,同学们将全书分成六个部分,依次进行小组汇报和自由讨论。

       在研讨会上,同学们综合王亚南专集所述理论和专业知识,集中讨论了对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内涵、历史沿革、实践观与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解,结合哲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分析,并分享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在学术研究之外,同学们也为王亚南先生“以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重视,时代的召唤为动力”的治学初心与爱国情怀所动容。在觉醒年代,王亚南等先辈怀揣着家国情怀带领人民奔赴光明未来;在新时代,吾辈当以理论武装头脑,以行动彰显青年担纲。

同学们讨论互动

        经济系主任李兵对研讨会进行了点评。他真切传达了对王亚南先生的钦佩与敬意,称赞其“有批判的、独立思考的、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指出应当辩证看待前人的研究,现实问题不断变化,发展体系不断革新,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涌现,故不能照搬照抄前人成果,应在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他谈到了经济学的可建构性,不论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还是计划经济体系,均不可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亦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最后,他寄语全体拔尖班同学,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实现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系主任李兵点评

       学院党委副书记樊峰会进行了总结发言。一是提炼寻访中大旧址的调研成果,她认为王亚南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出突出贡献、具有杰出成就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教育家,战火纷飞的年代更衬其甘于奉献、至诚报国的爱国精神。二是回顾中大发展历史,她动情地谈及从云南到韶关的迁址过程,无数的感人事迹刻骨铭心,鲜明的红色基因熠熠生辉,革命先辈们将红色血脉和爱国精神传承发扬,心怀“国之大者”,砥砺“奋进初心”。三是寄语拔尖班同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中走出来,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现实社会,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樊峰会副书记总结

       王亚南先生在《致中山大学经济系同学的公开信》中提到:“‘中大传统’是一种精神的东西,起着升华的作用。”通过此次读书研讨会,同学们深化了对经济学认识路线的理解,领悟了继承与发展既有科研成果的辩证方法,更坚定了学术研究与时俱进的信心和挺膺担当为国为民的初心,这是中大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是新时代青年人砥砺赓续的红色血脉。

 

弘扬长征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10月22日上午,全体师生来到位于韶关市仁化城口镇的红军街参观。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并在城口镇作短暂的休整,期间红军在此开展宣传、走访群众。同学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在正龙街的借宿处、中共秘密交通联络站旧址等革命场所,充分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深入理解我们党自建立伊始便始终坚守的群众路线和为民初心。

全体师生在红军街参观学习

       随后,全体师生前往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参观学习。作为广东省内唯一一座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馆内珍藏丰富的红色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的重大战役场面,聚焦于红军粤北突围的光辉历史,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冲破封锁、游击抗战的红色故事,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深入践行了二十大报告中“用好红色资源”的要求。沿着红军长征的漫漫来时路,同学们认真感受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

全体师生前往粤北纪念馆参观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通过参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和城口镇红军街,拔尖班全体同学深入学习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深切体悟伟大光辉的长征精神,立志将所悟所感贯彻落实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的赶考路上描摹新时代的崭新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经济学拔尖班全体同学们将持续深化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加深对“六个必须坚持”丰富内涵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扛起历史之责、不负时代之望,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