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观点:原玉宜Sharon-空降高管阵亡率高,到底如何软着陆?

发布人:余曙暑

 

在普华永道2021年全球文化调研“竞争突围,文化先行”的报告中提到,许多组织认为:文化是企业在新冠疫情期间生存力量的源泉。这一调研表明,若要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如果企业有明确的优先级战略目标、有适配战略目标的组织和人、有激活企业成功的助推因素,即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能大大增加企业活得好的概率。

但外聘高管如何与企业文化适配?企业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作用招聘和留住人才?一直是非常有热度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空降高管到底应该如何软着陆。

一、高管landing失败三大原因

外聘高管,是企业在发展成长期的必由之路。但空降高管的“水土不服”,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在我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会对接不同行业和背景的企业家和HR一号位。根据我对接过的案例进行分析,高管landing失败原因,或许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

1.双方认知不一致

一方面,是对需求认知的不一致。入职前,很多企业家和空降高管对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定位,面对的挑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充分地沟通和澄清。

另一方面,是对结果认知的不一致。当高管工作触及到创始人和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初心、管理理念、意志偏好等一些底层核心的东西时,不管是以职业经理人身份还是合伙人身份加入,可能都很难被影响和触动。因此双方的终点未必一致。

2. 双方期望难对齐

市场上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创始人把找到一个高管作为业务增长和解决组织问题的解药,尤其是那些具有亮丽背景和光环效应的高管,总希望TA们能在短期内有超预期的成果产出。同时,企业内很多不同层级的人都对空降高管存有不同的期望。

对于高管而言,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一旦自己面对的挑战和从企业中获得的配套资源及权限不匹配时,或者企业没能兑现自己入职前的承诺时,大多数高管会提出离职,或被离职。

3.组织能力难跟上

例如企业缺乏使命、愿景、价值观;又如企业缺乏引入高管的适配土壤,缺乏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又或者是企业缺乏高定融入机制和协同机制的人。

 

二、企业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

为了能有多维度、更落地的视角去与你探讨“高管软着陆”的这个话题,我有幸邀请了三位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EMBA校友。他们既都以空降高管的身份成功软着陆,同时其中两位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负责人,能够同时从空降高管和企业组织两个视角,给大家一点启发。

先简单介绍下这三位伙伴的经历。

Jack许振杰,名创优品人力资源战略顾问,曾任名创优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健合集团高管和首席人力资源官。曾帮助集团业务高速拓展和并购的组织能力建设、人才管理和文化建设,经历在香港联交所和纽约交易所三次IPO。

Ivy龙于涛,受邀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头部国货化妆品公司美尚集团(以下简称“美尚”),负责人力资源、法务和公共关系工作。历任跨国知名外企任人力资源高管,上市民企先后担任首席人力官和集团VP,兼管人力资源、CRM、供应链和法务工作。

Jeffery岳峻峰,受邀以亚太区信息技术官身份加入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龙沙。曾任宝洁和惠普的IT部门负责人。

我从以上三位校友的分享中总结出,如果企业想要让高管成功软着陆,那在高管入职前以及在职时,都可以有相应的配套动作。

 

入职前了解充分,澄清需求:

Jack作为名创优品的人力资源战略顾问,他认为在引进高管前需要和创始人或CEO达成认知上的共识。

企业到底要招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需要TA来解决战略规划、业务方向和定位问题?还是只是需要一个行业专家来解决执行落地具体事务?

创始人或CEO需要对HR这个需求有清晰的认知,同时HR要与创始人达成共识。不同的需求所对应的人才模型不一样。越早讨论这些挑战,或者碰撞这些思路,反而让企业的试错成本降低。因为对企业来说,高管用不好,几个月后再换,成本更高,不只是创始人,整个组织都要陪TA跑一遍。

当达成共识后,人力资源部小伙伴的工作就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积极吸引候选人,并通过开放透明、坦诚沟通的方式消除候选人的顾虑点

 

原玉宜

茅庐学堂特邀嘉宾

睿培咨询创始人;

中高端人才招聘官;

人才体系搭建顾问(拥有版权作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22校友导师;

曾服务Herma Group、Dell、Ericsson等外企负责不同国家和地区HR全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