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10 民营企业融资难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申广军副教授
我院申广军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姚洋教授、同济大学钟宁桦教授在管理学中文顶级期刊《管理世界》2020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民营企业融资难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的学术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市场化转型,劳动力流动性越来越强,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自主地做出与雇佣和工资有关的决定。然而,近期一些研究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包括行业间、地区错配问题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小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并存这一结构性问题。“中小企业招工难”现象发端于2004年前后的沿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当时缺工尤为严重。其后,中西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类似问题。该现象最初只是表现为中小企业难以招到技术工人,但是很快蔓延到普通工人。几乎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比如,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仅为82.4%,超过100万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仍然没有工作。“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表现为总量问题,事实上还有多种其他表现形式,包括专业匹配度低、就业质量下降和工资增长乏力等。
人力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大学生就业难”说明存在人力资本的浪费,而“中小企业招工难”却表明经济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两个现象都有损于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这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大多数研究从劳动供给的角度出发,以劳动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将就业难与招工难作为两个孤立的现象进行分析。比如,从低技能工人(主要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来解释“中小企业招工难”;从高等教育扩张引发的高技能工人供给增加来解释“大学生就业难”。但是,市场均衡是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难的并存反映了低技能劳动的供不应求和高技能劳动的供大于求,因此仅从不同劳动群体的供给差异来解释上述现象并不充分,还需要从需求方说明社会为何需要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和更少的高技能劳动。
该文认为,金融市场摩擦导致企业对不同技能的劳动需求同时出现扭曲,这与劳动供给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错配问题。具体来说,金融市场摩擦是指国企与民企在金融市场上面临不同的融资成本。大型国企能以较低利率从银行借款,而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却很难从正规金融系统中获得足够的贷款,只能转向更加昂贵的融资方式。这种金融市场上的摩擦鼓励国企选择比民营企业更加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过程往往存在“资本技能互补”特征,即资本与高技能劳动的替代弹性低于资本与低技能劳动的替代弹性,金融市场摩擦与劳动力市场被联系在一起。融资成本较低的国企因资本密集度较高而需求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和更少的低技能劳动,而民企恰恰相反。另一方面,由于民企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占比重更大,导致金融市场摩擦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影响取决于民企。因此,整个劳动力市场压低了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而扩大了对低技能劳动的需求。结合这一时期的我国劳动供给特征,催生出“中小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实证结果显示,如果民企的融资成本可以降低到国企的水平,大专及以上工人就业将增加1%~5%,而低学历工人的需求将有所减少。因此,消除金融市场摩擦,可以从根源上缓解“中小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减轻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该文说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不仅降低了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原因。要确保乃至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在增加就业方面的贡献,缓解其融资约束是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进一步指出,只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民营经济才能继续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研究结论为这一判断提供了理论支撑:要解决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消除金融市场摩擦,使企业能根据它们的生产运营效率而非身份特征获取融资支持。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Private Firms and the Structural Problem in China's Labor Market
Shen Guangjun, Yao Yang and Zhong Ninghua
Abstract Private firms have difficulty to get external finance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tructural problems in labor market. This study aims at linking the problems in financial market and labor market through"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domestic private enterprise s(DPEs) get finance at higher cost than state-owned enterprises(SOEs), and therefore produce in a more labor-intensive way. Because of"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DPEs employ low-skill labors and SOEs employ high-skill labors. Since DPEs employ more than SOEs, the demand for low-skill labor is enlarged and for high-skill labor is depressed, and that explains grim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labor shortage for middle and small-sized DPEs. Empirical practice testifies the hypotheses and finds that financial constraints impede DPEs to invest, which in turn decreases employment share of high-skill workers.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predicts higher demand for high-skill workers and lower demand for low-skill workers if DPEs are fairly treated in financial market.

申广军
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研究兴趣为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和《金融研究》等中文权威期刊,以及Economics of Transition、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等SSCI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所著论文曾获得第三届刘诗白经济学奖(2016年)、第五届洪银兴经济学奖(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