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说︱曾燕:数字经济带来哪些效应?
“不同省份财政科学支出的差异,导致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一省拥有的R&D人才越多,越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数字经济空间分布差异影响较小”……在6月28日“问数湾区”系列对话第二季第3期活动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燕在线上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探讨数字经济的社会效应与发展趋势。
在他看来,数字经济发展将对就业、收入差距、创新、创业和消费等社会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曾燕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八点建议:减少全球不确定性冲击、弥补数字鸿沟、布局推进数字基建与核心技术研发、扩大数字人才队伍、保障信息与网络安全、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融合以及加强平台治理。
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
“问数湾区”是由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数文明科技、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的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讲座、圆桌讨论、论坛等形式推动湾区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进行交流,追踪湾区数字治理发展的新动态,探寻湾区数字治理创新与提升的路径和方向。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8.9%,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面临着全新挑战。在此次讲座中,曾燕教授主要从数字经济的概念与现状、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数字经济的社会效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等层面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数字经济的影响因素、社会效应以及发展趋势。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广深两市为核心的“两核多梯次”分布体系,随着广东全力支持产业数字化发展,鼓励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更多政策支持以及更多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发展给收入差距等带来影响
谈及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曾燕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将对就业、收入差距、创新、创业和消费等领域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在就业机会方面,数字经济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岗位匹配效率,促进灵活就业,淘汰和取代部分劳动密集型岗位;在就业结构方面,数字经济有利于男女就业平等,改变劳动者的年龄结构与受教育程度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例如,在就业机会方面,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除创造新就业岗位、增加大量就业需求外,还提高岗位的匹配效率。曾燕提到,过去求职者需要前往人才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但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网络面试大大降低了求职成本。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面试克服了空间阻隔,在提高岗位匹配率、促进灵活就业上起到积极作用。但数字经济也会由于其智能化特性,不可避免地淘汰部分岗位。不过,其在完善就业结构方面仍然发挥着促进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求职者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作用。
在创新与消费等方面,曾燕表示数字经济可以激发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企业产品生产、营销模式创新,推动技术开发模式创新。同时,数字经济会改变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激发新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收入差距方面,曾燕坦言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扩大省份间收入差距,但会减少城乡间收入差距。曾燕提到,“数字产业的集聚效应使得数字技术红利更多倾向于发达地区,这可能会给省份间的收入差距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样更好发挥数字经济辐射效应,而不是它的虹吸效应”。例如,通过物联网和平台下沉打通城乡资源与消费需求、通过数据共享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
除了制度保障还要建立优良运行机制
曾燕在讲座中也表示,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剧、数字基建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艰巨、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数字人才紧缺、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不足、数字经济理论滞后等。
对此,曾燕有针对性地提出几项建议:首先,需要抵御全球不确定性的冲击,例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等;其次,要弥补数字鸿沟,例如加强数字基建,提高相关人员的数字素养、布局和推进数字基建与核心技术的研发。此外,要扩大数字人才队伍,发挥理论引导作用,保障信息与网络安全等。
在对话环节,曾燕还与系列对话主持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跃平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中的风险问题。曾燕说,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还面临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如何辨析、数据如何定价等问题,目前行业内也在探索解决方法,比如隐私计算,“它也会有一定局限性,但随着探索不断深入,至少在某些方面它是可以解决的”。
虽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困难重重,但曾燕认为数据要素市场是健康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要途径。除了制度保障,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也要建立优良运行模式和机制,以保障数据要素市场稳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繁荣向好。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数字(普惠)金融、数字经济、金融工程、风险管理、保险精算等领域的研究,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爱思唯尔2020-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应用经济学)、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获得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州市金融高层次人才、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决策科学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持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面上项目等14项省级以上课题;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本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IEEE Systems Journal》、《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管理科学学报》等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0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多份被中办和省委办公厅采用供有关领导参阅。研究成果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部级)、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级)、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部级)、中国人保部社会保障论坛征文三等奖(部级)等。学术兼职包括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金融支农智库专家、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本科高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量化金融与保险分会秘书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运筹学会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决策科学分会常务理事、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Economics编委等。
研究领域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风险与监管
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社会效应、风险与安全)
数字保险:创新、风险与监管
平台经济:定价、风险管理、监管
金融工程:定价、资产配置
风险管理:风险测度、风险传染、风险管理策略
保险精算:保险公司投资、分红与再保险策略等
教育背景
2010.08-2011.04: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学系、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6.09-2011.06: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博连读
2001.09-2005.06:长江大学机械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