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寻访——88级任峰学长

外贸沉浮二十载,归来少年仍在
——任峰师兄访谈摘录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更为灵活的贸易形式,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投资与经济特区的创办,为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国家对外贸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外贸体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外贸发展。这也掀起了“外贸热”——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吸引了无数考生。考生们梦想着通过专业的学习后能够进入对外贸易企业,和外国人做生意,赚外国人的钱。
跟所有人一样,任峰师兄也是选择了进入岭南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但是,跟很多盲目从众的人不同,许师兄选择外贸专业是有目的的:在父母的熏陶下,许师兄对外贸行业早已有一定的了解,打从心底喜欢外贸行业,而且坚定地看好外贸,所以他才选择了外贸。事实证明,任峰师兄的看法是对的,现在国贸专业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火热了,但是中国对外贸易却是一直在扩大的。正如任峰师兄所说,“外贸的蛋糕是越来越大了,只是你分到的少了,你就说它不好”,这是不对的。
根据任峰师兄的描述,刚毕业的时候,由于专业对口分到了国有外贸企业,当时的外贸正值风口。由于是国有企业,在很多的方面都具有特权,其中就包括了最重要的出口配额。任峰师兄说:“当时公司的效益好的不得了呀,很多人排队前来看货,大家都认为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好景不长,就遇上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公司此时被选为重组对象。看似偶然,实则背后却又其内在的逻辑:“国有企业内部关系重重,关系户居多,较难管理。再加上大家都认为这是个铁饭碗,因此工作的斗志都被逐渐消磨。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老总们专业知识不扎实,对整个公司的运转基本不插手,还注重个人享受……”通过师兄的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时一些核心竞争力很强但由于管理力度不够而将要面临被抛弃命运的国有企业。
面对着这样的大环境,原国有企业的员工们后足无措,有相当一部分人就留在了原企业。而经过几年的工作与自己的领悟,任峰师兄对外贸行业有了自己的认识。不知对错,但求无悔。因此,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将要进入老年期的公司,与朋友们自己开了家国际贸易公司,20年屹立不倒的传奇就从这里开始。
在师兄风轻云淡的语气中我们得知,这20多年的外贸生意看起来平平淡淡,很少有波动,但看过许多企业案例的采访者们均难以相信,一个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居然能够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外贸市场上凭借着一己之力保持屹立不倒20多年!尤其是在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相安无事,这是何等的实力!在我们的追问下,师兄说出了他成功的秘诀:全局的眼光。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做国际贸易的要把眼光放在全球的角角落落,今天墨西哥地震,你要想到那里的需求和总的贸易政策将会怎样的变化。明天美国更换总统,你要立刻有反应。甚至,你要学会预判,因为很多时候当你发现水变热的时候,那离你被煮熟就不远了。”师兄的一番话让我们醍醐灌顶,明白了做国际贸易实际上是对一个人格局的考量,格局太小,仅仅想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仅仅想着挨过去未来的几个月,都会让公司很快的死去。可见,格局决定成败。
除了格局,任峰师兄身上还有一种令人敬佩的特质,就是实用主义。
在学校就读期间,任峰师兄并没有死读书、读死书。他只学习他认为是有用的东西,比如许罗丹老师的课、外语等,学完了寒暑假就去实习;实习结束回学校继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完美实践“学中干、干中学”理念。所以毕业后,任峰师兄和另外两个应届生同事进入公司后,任峰师兄就选择进入另外两个同事不愿意去的工厂,因为他知道工厂是最重要的。而且由于在本科期间,任峰师兄就积累了大量的实习经验,所以刚一毕业就可以独当一面,不需要师傅带。很快,任峰师兄就成为公司里的顶梁柱,在有客户来的时候,可以很快知道客户的要求是否可以达到、成本价格在什么价位,等等。领导因而也对他十分重视。
可以看出,任峰师兄是十分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据他所说,在校期间,最喜欢的课程就是许罗丹老师的课。因为许老师会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跟学生有很多互动。这样上课相比于“填鸭式教育”而言效果会好很多,跟学生关系也融洽很多。而对于有些老师,一上课就开始写板书,密密麻麻的板书,学生听着这样的课真正能吸收的知识反倒不多。这样,还不如把讲义打印出来发给大家,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效果更好。
总而言之,任峰师兄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忠实的干中学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