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文:忆往昔岭南之教育
作为中国享有盛名的私立大学——岭南大学,其创办比清华大学要早,其时在南中国一带享有盛誉。穷一生精力,致力革命备受华夏子孙景仰与爱戴的中山先生曾在1923年12月21日在岭南大学演讲时如是评价:“岭南大学是在广东省,诸君在此用功,知道这个学校的规模宏大,条理整齐,教育良善和其余的学校比起来,不但是在广东可以说是第一,就是在中国西南各省,也可算是独一无二。”
1888年,由两位美国基都教传教士香便文、哈巴在广州筹办了一家“格致书院”,它即是岭南大学前身。1900年迁往澳门,改名为岭南学堂。1904年学校从澳门迁回广州,选址在康乐村附近。岭南校园又称康乐园便由此而来。1921年,学校升格为大学,此后,直至院系调整,靠着历代千千万万岭南人的不畏艰难与努力,岭南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上,岭南大学近代教育的先进性和价值恐怕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其一,岭南大学在当时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一直置自然科学的教育和实验为重要地位,注重实用科目的发展。
格致书院创办初期,无一例外地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课程和实验方法。开设了数、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学科目,并设有实验室。在科学实验和研究中,引进了大批国外的先进设备。“农学院引进了日本、美国的新式缫丝设备和日本先进的缫丝技术,并把这些技术与设备向珠海缫丝厂推广,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得以在社会中运用与传播,这在当时的南中国尚属少见……”
其二,二十年代后期,收回国人自办的岭南大学,注重运用西方科技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虑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图之”。
时任广东教育厅厅长,后分别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厅长、财厅长、中大校长的许崇清,也曾如是评价岭南此举:“贵校所育之人才,所研究推广之技术,为国,为社会所作之贡献,开高校此类风气之先,鄙人甚为敬佩……"于1927年归国人办理的岭南大学,适应国家重新发展应用科学的办学方向,致力于实用学科的设置与科学的办学方向,注重实地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西方科学技术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从学以致用的目的出发,岭南大学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为社会服务。“农学院采用科学技术进行品种改良研究,把生产出的免疫种苗在珠海地区推广。工学院学生为政府机关承担修理公路、田亩测量工作。植物病理系受广东省农林局委托负责华南植物病防除研究事宜。”
其三,岭南学校最早实行男女学生同校,打破了中国保守、顽固、落后的禁止男女同校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上值得大书一笔。
早在1917年,岭南大学文理科大学实行男女同学,并招有女生一名,比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还早四年,1918-1919年大学女生有12人,1920年大学女生有26人。
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对岭南学校的男女同校如是说道:“岭大借鉴西式教育之先进风气,开男女同校之先例,以今日现实观之,实乃合教育之常规,岭南之举甚嘉,甚嘉。”
其四,岭南大学的人格教育中,“大同精神培养了同学师生间的友谊及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天下岭南一家亲”的思想与观念,在全球岭南人的心目中,已成为一种至善的理念,这使岭南师生们形成了一种“不畏艰难,团结奋进”的强大驱动力。
多年以来,岭南学子们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级社制度,志趣相投,不同专业,同一年级的学友们相聚在一起,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级社。至今,各社的同学们一直团结互助。在这种凝聚力中,千千万万的岭南人为了岭南教育的发展,不辞劳苦,积极奔走。在为筹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之时,伍舜德、伍沾德等学长,欣然于京、港、穗之间奔走呼告,毫无怨言,此后慷慨解囊支持组建董事会,为岭南捐赠图书馆、行政中心——也正是这股力量促进了岭南教育和文化与精神的延伸。
在长期的发展与磨合中,岭南大学校风基本形成: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的自由,提倡岭南一家亲的合作与互存互助的风气。这在经年饱受军阀权势你争我夺及战争摧残的广州,不失为一块能放一张书桌的绿洲。
在二十世纪中上期的岭南大学,在陈序经校长的一手筹划下,岭南大学康乐园里云集了当时中国大批著名的文化名人、大师和各个专业的权威学者:陈寅恪(著名国学大师)、姜立夫(中国著名现代数学权威)、王力(著名语言学家)、谢志光(中国临床放射医学的创始人)、司徒展、陈国祯、白施思、秦光 (均为协和医院精英和医学界名教授)。在某种程度上说此时的岭南大学达到了学术与自由精神的繁荣之巅。过渡时期的岭南大学呈现出与中国同类大学不一样的气息。“称岭南大学时是一所著名的现代高等学府,实不为过”。
随着1952年院系大调整,岭南大学被并入中山大学,各院系被补充到了中山大学的相关系(所)。岭南大学在历史的年轮中暂时画上了句号,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到来。但在岭南大学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中国的高教史上留下的光辉业绩和作出的巨大贡献将载入史册,并激励千千万万岭南人继续奋进……
附记与评论:作为今日一名岭南学子,我深为岭南大学的光辉历程和精神所动,于是,在翻阅岭南的大量历史档案中,有着不由自主的冲动,写下了上述文字,与全球的“岭南人”共勉奋进”。对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的拆并,历来就众说纷纭,以下是作者简摘的部分言论,供大家参考:
1.政治上改造大学是一个根本性的举措,是对高校知识分子全面改造的准备。(《老中大的故事》)
2.中国现代大学大多数受国民党政府的控制,或是有教会背景和影响(“岭南大学虽有过教会支持,但实际上并非教会大学”据李志业著《岭南大学与广东近代教育》),然而大学的发展毕竟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使戴季陶这种“党化大学”的人物,也依然认为大学的基本价值在于学术,而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强求于政治的一律。归根到底,大学毕竟是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3.新中国之初,在与旧有制度彻底决裂的同时,却多少摆明了旧有的大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旧社会,大学的管理体制是由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性所决定的,不能简单归于社会制度或党性。(据《老中大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李瑞明学长著:《岭南大学》
2、 李志业著:《岭南大学与广东近代教育》
3、 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4、《岭南校报》1929年12月7日,岭南纪念大会25周年特刊
5、《老中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