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健: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一、前言
时光飞逝,转眼我们的母校——岭南大学已走过了120年的路程,回顾这120年,正是国内国际历史激烈动荡发展的年代,以我们的祖国来说,也是从极受凌辱的、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历经曲折发展已成为初步繁荣富强的国家,我们的母校——岭南大学及其教育事业,也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今天,在全球岭南人都在关注我们母校120周年生日庆典的日子里,让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史料客观地回顾和评价我们岭南大学的历史,对长期形成的十分可贵的岭南精神进行探讨,并对岭南大学教育事业的未来进行展望,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只惜本文作者才疏学浅,在此诚请各位岭南人多多指正。
二、对岭南大学及其教育事业历史的简单回顾
众所周知,我们的母校——岭南大学创办于1888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西方多国从十七、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获得飞跃性的发展,相应的也建立了新式的西式教育体系。而我们的祖国虽然在十五世纪以前,甚至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保持了全世界GDP近三分之一的产值,是名副其实的强大的国家,但后来封建王朝愈益腐败、盲目自大,拒绝接受新鲜事物,致国力日衰,在教育方面,仍沿用八股科举制及与其相配套的学堂体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完全忽视自然科学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致使与时代相应的产业革命无法在中国推进,国家的竞争力及实力日趋低下。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的鸦片战争,以及以后西方列强所发动的一系列十分残酷的侵略战争,包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帝国主义们凭借着他们船坚炮利的优势,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奇耻大辱的悲惨处境。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倡议办理西式学堂,讲授近代科学技术和其它现代科目,从人才培养入手,以为建设现代化的祖国奠定基础,以上是当时岭南建校的内在因素。
另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决策人也认识到,光依靠武力是绝对无法征服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明的伟大中国人民的,要彻底“驯服”中国还需要通过传播西方文化,他们企图通过西方文化达到征服中国人心的目的。他们还错误地认定,设立西方教会学校,借助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媒介,同时通过学校传播基督教教义和西方文明,便能达到他们的目的。此外,一些具深谋远虑的西方企业家也认识到,要在中国拓展生意,需要有一批懂得西方文化和素养的中国人的帮助,故此也热心于在中国办西式学校。以上这些就是当时岭南创校的外部因素。
在上述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下,美国人安德鲁·哈巴(A.P.Happer)于1888年创办了了岭南大学前身的格致书院(当时相当于中学教育水平),本来哈巴博士拟将这一学校设立于中国腹地(华中或华东)以图扩大影响,但均不为该地省份所接受,而广东当时与外国通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社会急需西学人才,故粤省绅士李宏彰等400多人联名请设校广州,这就是岭南大学设立在广州的地缘背景。当时格致书院得到过传道万用总会的支持,仅两年多后哈巴博士因病,书院一度停办,自1893年复办后的格致书院就完全脱离了传道万用总会而改由美国友人(当时主要由美国企业家和教育家)组成的岭南大学董事会(又称“美国岭南大学基金会” ,简称“美基会”)加以管理,此后岭南大学一直保持着不属任何教派管理的性质,不具备“教会学校是属于一定教派来管辖” 的前提。1894~1898年由香便文博士主持校务,1899~1907年由晏士文(C.H.Edmons)主持,1908~1924年由尹士嘉(O.F.Wisner)担任校长,期间更名为岭南学堂,并朝着当时国际上大学水准的方向加强建设。在此时段中,校方着力罗致优良师资,提高学术教学水平:按当时国际学校要求设置及教授相关课程;购置图书、仪器;西学课程全部采用英文讲授;提倡体育运动;重视群育及男女生同校……校方还十分重视校园建设,在1904年选定广州河南康乐村作为永久校址并加以科学规划,不断进行教学楼兴建和园林绿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获举人的47岁的钟荣光,一面在校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一面继续深造,他不仅学会了英语还完成了理科数学和其它课程。在1905年成为岭南的第一批的毕业生,钟师的这种学习进取精神堪称我们的榜样。之后,他曾先后担任学校的中国人教务长、副监督等要职,在岭南大学早、中期的建设中已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至1916年岭南大学已真正建设成为文理科大学,1921年岭南大学增加了农科大学部并为发展广东地区的农业,为蚕丝、稻米、水果、兽医等现代化改良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先生十分关心和支持岭南大学的发展,他曾三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还在怀士堂向岭南学子发表了“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著名演讲。
1927年岭南大学收归华人自管。在我们岭南大学的发展史中,华人收回自办,是十分值得我们怀念的大事。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百般屈辱及封建势力残酷压迫,但又永远不会也没有被征服过的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精神鼓舞下,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中国人,包括岭南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都迫切要求由中国人自己管理学校,这也给校方一定的压力,当时的校长香雅各博士(J. M. Henry)表示,他体会、认可并支持这一要求。1927年8月1日,钟荣光就任岭南大学第一任的华人校长。当时香雅各博士表示说:“他一生最高兴的一天,就是中国人决定对自己境内的学校加以管理”,不久他便主动将校长职能移交给钟校长。1927年的这次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的交接是实实在在的,华人自办后,有决定权的岭南大学董事会的19名董事中,华人占了16名,董事会主席由华人孙科担任,而且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本地殷商界、政府的资助,以及华侨的捐赠。从此以后,美国岭南大学基金会变为辅助性的机构,其职责仅为继续无偿地负责为岭南筹款、捐赠图书、仪器等工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美基会的这样一种友好的态度,自上世纪70年代,当我国在邓小平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后,又再提供一些无偿的捐赠和设施,对帮助中山大学以及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钟荣光校长1927年担任岭南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以后,他着力领导岭南大学聘请名师完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校园建设,在不长的时期内使岭南大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岭南大学不仅已是拥有文理、农、商三个学院的大学。1931年岭大工学院成立。1930年博济医学院并入岭南大学,1936年成立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同时夏葛医学院亦随之并入,由此便组建了岭南医学院。这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岭南大学已建设成为拥有上述多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在学院下设三十多个系,聘请中西高初级教授、讲师达九十多人。所开课程逾四百种。此外,还开设了研究生培养项目。由此可见,在当时岭南已能为中国培养掌握当时先进科技知识的文(含商科)、理、工、农、医等多学科的专门人才。另外,在岭南校园内还设有行政上相对独立的神学院,并成立了附属中学、附小和幼儿园。
从上述历史可看出:1927年岭南大学收归华人自办后,在钟荣光校长的领导下,岭南大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仅经过八、九年,岭南大学已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这在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史上是占有显著地位的,是值得我们全体岭南人为之感到自豪的。
值得一提的是,钟荣光校长还多年亲力亲为。不但多年在粤港地区向企业家们捐募资金,还来往于世界各地,也同时向那里的广大华侨宣传岭南办学的宗旨、条件,欢迎华侨子弟来岭南就读,并为华侨子弟就读提供了系列的优惠条件。广大华侨虽移民去了异国他乡,但热爱祖国之心依旧。他们也热切地希望他们的子弟能回到祖国,在具有广大博深的中华文化的故乡受到教育。这样,岭南大学就成功的开办了规模化的华侨教育项目,这不但成为岭南大学教育的特色之一,而且数十年培育了大批热爱祖国,具有中国传统美德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侨生,对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侨务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岭南大学的性质,钟荣光校长在提到收回中国人自办的申诉中讲得十分清楚,他说,“收回,乃始终贯彻立校之初旨,本校并非美国政府供给,亦非某一个教会的管辖,历年章程报告经已郑重申明。开办之始,不过美国几位热心基督教人欲以世界之实用科学,造就中国领袖人才,加以几分基督牺牲为人之精神,使学成不至自私自利,出则为国家社会尽力,入则负起岭南母校之责任”。由此可见:岭南大学早期虽由美国热心友人兴办,但岭南大学并非是美国的大学,也非一般的基督教大学,因早期校方需提倡以“基督精神”办校。校内也有不少宗教活动,但从岭大并没有隶属任何教会管辖,没有将宗教列入必修课程以及在岭南大学信教与否完全是自由选择的等方面又与典型的教会大学有所区别。正如钟荣光校长上述所言“提倡宗教的目的只是”加以几分基督牺牲精神。使学成不致“自私自利”而已。自1927年收归华人自办,由钟荣光校长领导的岭南大学更是当时华南地区的一所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著名私立大学。
在1937年,钟荣光校长因年事已近70高龄,且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情况欠佳而退休。自1939年,岭南大学开始由李应林担任校长,时正逢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且蔓延至华南。李应林校长身负重担,发誓岭南人决不做亡国奴,以不屈不挠精神坚持大义,克服了各种艰险困难,先后迁校至香港,后又迁至广东粤北曲江仙人庙。在那国家多难、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岭南师生团结一致,建设了岭大村,坚持地为祖国而进行教学和学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普天同庆,李应林校长领导师生回到广州完成了建校工作。
自1948年后,优秀教育家和著名历史学家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的校长直至1952年。在此期间,将岭南大学建成一所立足华南,面向全国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新的办学目标。在此期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综观陈序经校长领导岭南大学期间之所以能取得显著进展的主要办学思路,可看出他认为:大学主要不是看有没有美丽的校园和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虽然这些不是不重要,但提高大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批著名的、具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和名师,通过他们的带动可以建设真正有水平和有影响力的学科,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他礼贤下士,尊敬学者人才,亲自登门聘请。尽量细致地解决拟聘对象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问题。再加上当时的大环境有利于岭南引进大师级人才。这样,仅经过几年的努力,至院系调整前,岭南大学的确拥有了一批著名的大师级的学者师资,其中有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梁方仲教授;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容庚教授;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他后来在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多年);著名的光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高兆兰教授;著名的数学家姜力夫教授(他是周总理的数学老师,故当时总理出差广州,还亲来拜访)、郑曾同教授;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的园艺学家李沛文教授;兽医专家邝永禄教授等……在岭南医学院方面,通过当时我国著名的公共卫生和医学专家李廷安院长的大力协助,引进了一大批在我国及国际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如放射医学专家谢志芳,寄生虫专家陈心陶(他因在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取得的成就,受到毛主席三次亲切接见),内科专家陈国帧、汤泽光,小儿科专家钟世藩,病理学专家林树模、周寿凯、秦光煜,眼科专家陈耀真、陈翼平,人体解剖专家许天禄,微生物学家白施恩,外科专家司徒展等。另外,还引进了一大批当时刚从国外回国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如眼科专家毛文书,法律学专家端木正,外科专家王承恩等。据反复严格考证,在1956年国家总共评出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和56位一级教授,其中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还在岭南大学或中山大学任职的教授中,就有12位被聘为一级教授,占当时中国一级教授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源自于岭南大学教授群体的是主要的,如在当时医学院的8位一级教授中,有7位原来是在岭南大学任教的。由此可见,在1952年院系调整前的岭南大学的师资队伍的确是实力非凡,在这班大师级学术带头人的率领下,当时岭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获得进一步的显著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我们岭南人的幸运。
自1952年,国家根据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院系调整,广州岭南大学经过六十多年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十分宝贵的师资力量、教学和学术活动的实力和传统以及优良的岭南精神被重新组织、融合并成为具有新的内涵意义的中山大学(当时以文理科为主),以及成立了新的华南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岭大附中的师资力量和传统被组合进华南师范附中,关于这一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意义的客观评价,尚待历史的讨论和考证,但从广义和实质上来说,岭南大学的教育事业、办学宗旨以及几十年所积累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成就,作为华南地区高等学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宝贵资源,在新的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仍在祖国,特别是在华南地区的大地上,继续存在和发展着。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觉得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的一段发言是很有代表性的,而且也是十分客观的,他说:“我作为中山大学的领导……,我觉得我们中山大学是很幸运的,因为中山大学既有孙中山先生组建的广东大学这样一个优良传统,同时又吸纳了岭南大学这样一支非常优秀的血脉,岭南中大一家亲,我的感受是越来越深,这个一家亲,在孙中山先生没有创建广东大学以前,就已经奠定了基础”。据上可见,自1952年,原岭南大学的十分宝贵的教育和学术资源不但与原中山大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力量组建了新涵义的中山大学,还与相关学科力量分别新组成了在华南地区几个最重要的涉及工、农、医的高等学府,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等,在新的形式下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这时,根据上述的岭南大学历史的实际情况。经过广大校友的积极反映和努力,在中央有关领导的亲切的关怀下,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做出了在中山大学内设立岭南(大学)学院的正确决定,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在中山大学党委及中山大学的领导下,在广州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大力的不懈支持下,在首任院长王屏山学长(当时广东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第二任的舒元院长的具体领导下经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在康乐校园内,发扬岭南大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办学宗旨和优良的教育传统,至今岭南(大学)学院办学已有20年的历史,现该学院已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学术新成就不断涌现的学院。学院近年来已培养出2万多名素质优良的包括博士生在内的青年学子,又培养了一大批拥有MBA、EMBA学位的具有国内外现代知识的经济学管理专家,他们被称为“中大岭南人”,他们也认同,他们是“中大岭南人”,我们共同有一家亲的认知和感受。我们都十分珍惜这种令人亲切的感情。
值得着重提一提的是,除广州以外,岭南大学的教育事业也在港澳等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香港,自1922年建立了岭南中学以来,还建立了岭南钟荣光纪念中学,岭南小学,岭南幼儿园等,特别是经过岭南大学多位校友艰苦努力及香港社会多位热心人士的支持,于1999年香港岭南大学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岭南教育事业在香港正朝着高水平方向进一步提升,这是令我们全球岭南人感到十分高兴的又一件大喜事!(关于岭南大学教育事业在香港的发展的详细情况,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玉树教授还有专门的介绍,在此就不详述了)。在澳门,自1937年岭南中学成立并开始招生,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已培养了近万名的岭南学子,成为在当地很有影响的一所学校(关于澳门岭南教育事业发展详情,请见澳门岭中区金荣校长的专门介绍,恕不在此详述)。此外,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在国外的星洲、西贡等多个城市和地区,均有以岭南命名的各类学校。
综上可见,经过120年的建设和发展,直至今天,岭南大学教育事业虽经历曲折,但仍处于蓬勃向上不断的发展的状态,相信这一定是令我们岭南人深感欣慰的一个现实!
三、关于岭南精神的探讨
所有的岭南人都为自己是岭南人而感到自豪,谈到岭南都有一种亲切的归宿感,也都认知到自己是有岭南精神的。可见,岭南精神应当是岭南大学教育及其岭南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也是岭南人特有的十分值得我们大家共同珍惜和发扬的精神力量。关于这个问题,德高望重的伍舜德学长生前对岭南(大学)学院的学生曾做了两场精彩的报告,林思齐学长在回归康乐园时,也曾做过精辟的阐述。另外,有的学长认为:岭南精神的形象代表就是红灰狮子和岭南牛。我想上述的看法均是十分有价值的。现我试着以探讨的态度争取全面地对“什么是岭南精神”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和指正。我认为:岭南精神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热爱祖国的精神:在这方面钟荣光校长是我们的光辉榜样。1895年孙中山先生设立兴中会,1896年钟校长即加入了兴中会。从此他不顾个人安危,一直积极献身革命活动。他矢志不渝追随孙中山,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很多岭南人都知道下面的这一故事,1922年,陈炯明叛变,是钟先生把宋庆龄接到岭南黑石屋,后又设法将她安全送去与孙中山会合的。岭南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事迹比比皆是,限于篇幅仅举其中几例。岭南第一期毕业的学生史坚如,是最初期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烈士,被孙中山先生称誉他是“为摆脱清朝统治的桎梏而献出生命的第一人”。1911年,高剑父、李熙斌等多名岭南学生参加了广州起义,岭南师生还积极参加了1924年的广州反美示威游行,1925年广州沙基反对帝国主义示威中有二位岭南人惨遭帝国主义枪杀,一位是教员区励周,另一位是学生许耀章,他们壮烈牺牲成为烈士。有的岭南人还积极参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为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例如廖承志,他后来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又例如冼星海,他年青时在岭南学习多年,时任岭大附中学生乐团的指挥,他用他的 “黄河颂”感动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去与帝国主义做英勇的殊死斗争,直到今天,《黄河颂》还鼓励着中华儿女将祖国建设成为真正世界一流,伟大又强盛的国家而斗争,他的这首著名歌曲之所以能如此动人,就在于他内心深处怀着令人十分动容的真挚的爱国情谊。解放以后,岭南广大师生以献身精神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岭南校友,特别还有香港,澳门和美加等地的校友积极支持,投身或投资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岭南人最可贵的精神之一就是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热爱母校的精神,岭南人以“一日岭南人,一生岭南人”、“一心一意为岭南”为荣,他们十分热爱母校并且一贯地、尽力地、坚定不移地支持母校的建设事宜,从岭南大学120年的历史中可找到大批校友热爱母校,报效母校的动人事迹。
仅从近十多年来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伍沾德、黄炳礼,林植宣、陆建源、刘瑞等多位学长积年累月,又出钱又出力,不但不断提出许多积极的新建议,又具体帮助使这些建议成为现实等方面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得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已建设成为在国际和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的初具规模的商学院。以伍沾德学长牵头的这批老学长,他们的奉献给母校的一切是无偿的,无私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全体岭南人,特别是年轻的岭南学子认真继承和学习的。据了解,在香港岭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上述各位学长,还有一批在香港和海外的岭南学长,也是竭尽全力加以支持才能获得如此成功的。
这里我再想讲一讲,一位十分值得我们敬重的岭南学长,更具体的说他是岭南的一位“姑爷”,热爱母校的动人事迹,这位老学长就是叶葆定先生。他多年以来,以超过九十岁的高龄,来往于美亚洲之间,共为岭南(大学)学院及其MBA相关项目的教学和教学大楼的建设出资支持共达5000多万港币。在他老人家百岁之际的临终遗言中,再从其遗产中向岭南(大学)学院捐资170万美金。可是曾到加拿大专门去探访叶老的中山大学领导李延保书记,李萍副书记副校长等亲眼所见,叶葆定先生住的是一座简单的小楼房,客厅中摆放的是一套破旧的沙发,且沙发扶手上很多漏洞,其内的海绵都翻出来了,这一套软沙发也都坐成了硬沙发,见此状,当时去访问叶先生的中山大学领导无法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他们诚恳建议叶老先生换一套沙发,可是直至他老人家仙逝前,他也没换沙发,但却将百万美元巨资捐给岭南。叶葆定老学长的事迹使我们无限敬佩,他是一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及岭南母校的高尚的人,让我们永远纪念他。
岭南人热爱母校的事迹还有许许多多,一位对中国高等教育颇有研究的资深人士认为:“像岭南大学校友这种真诚挚着热爱母校并长期一贯的以实际行动支持母校建设事业的事迹,的确是着实令人感动,而且这种热爱母校的事迹在全国也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我深信我们全体岭南人一定会更加珍惜这一热爱母校的传统。
(三)岭南人一家亲的精神。“岭南人一家亲”包括从校长开始的与其他教职员工的关系,师生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同学间的关系,均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关系。“岭南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在岭南一家亲的融洽关系的气氛下产生的。“万千岭南人精精神合成一大群的群体精神”,和“一日岭南人,一生岭南人”,均是岭南人的可贵传统,虽然有的岭南人离开了母校,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主动自愿地组织起来或成立各地的校友会,包括广州、北京、上海、香港、澳门、洛杉矶、三藩市、纽约、西雅图、多伦多、温哥华等近20个城市都有岭南校友会,校友们经常聚会,相互关心和支持。岭南人无论分别了多长时间都会积极地团聚叙旧,各社同学不少均举办有毕业离校10周年、20周年……甚至60周年的十分亲切、十分热烈的大团聚。例如,在2008年1943年级荣社举办了毕业离校65周年庆典。在2007年1947年级超社就举办了毕业离校60周年的庆典,有几十位海内外校友,回到香港及母校广州康乐岭南参加活动,八、九十岁高龄的同班校友一同载歌载舞,重温年轻时代的情谊,一齐度过了狂欢的六个昼夜。不少社级还多次举行全球大团聚活动,例如1951年中学毕业的爝社同学就先后成功地举行了七次全球同学大团聚,同学情谊之深,令人感动。岭南人在困难或病痛之际,相互关心赞助的动人事例更是无法胜举。总之,只要您是岭南人,不论您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只要遇上了岭南人,通过沟通知道大家是岭南人,不管过去是否相识,你就会真正感到是遇上了亲人,这种“岭南一家亲”的情谊的确是难能可贵、十分值得我们大家永远发扬的。
(四)岭南人富有进取心和创新竞争力的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不怕困难、冲劲十足一定要取得最后胜利的精神,这种精神被形象化为“岭南牛”和“红灰狮子”的精神。伍舜德学长将上述的精神因素概括在一起,称为岭南的“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体现在岭南人在省、市、全国、远东运动会上一定要取胜的精神,包括:勇气、信心、决心、冲劲、干劲,竞争力等要素,其结果是通过十分艰苦和科学的、积极的体育训练,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近半个世纪当中,岭南大学运动健儿在共十届的远东运动会上,均表现甚佳。如1925年在东京举行的远东运动会上司徒典同学夺得三级跳远第四名,为中国队取得唯一的宝贵的一分。在此期间,岭南健儿还参加各届全国运动会,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航空模型等众多项目中获得过奖杯。每逢广州市、广东省举行省市运动会,红灰健儿更是以不顾生、不顾死、只顾岭南的拼搏精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奋勇争先,通过十分激烈的竞争,多次获得全场的总冠军。在获得总冠军后,不仅是运动员感到光荣,全体同学都热烈参加在市内举行的庆祝游行,体现了岭南人的集体英雄主义。
在此期间,岭南还造就了一批运动健将,如徐亨、唐福祥等。在1915~1939年间,岭南篮球健将6~8人,排球选手男4~8人,女3~5人被选入国家队,为国争光,为岭南争光。上述岭南的“体育精神”不仅表现在体育运动上,也表现在岭南学子在从事管理、经营企业、创建学校和从事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工作上。上述的团结进取、积极向上、崇尚科学、积极进取、前进不止、能以积极的心态,具有十足的干劲,能坚定地瞄准既定的理想目标,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能成功地获得胜利的品质,这是我们岭南人的优良传统。我们衷心希望我们年青一代的岭南人能继承这一传统能以不断的优异的新成绩报效祖国、造福社会和人群。
关于岭南精神,不少学长认为可将岭南精神形象化为“岭南牛”和“红灰狮子”。岭南精神一个就是岭南牛,即表明岭南人像牛那样,忠心无怨地,勤勤恳恳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另一个岭南精神就是红灰狮子,“红灰”指的是“殷红如血,深灰似钢”,这意味着“坚强忠义”,“狮子”的涵义是勇猛无比敢于通过竞争去夺得胜利的人大无畏进取精神。岭南人提出的一个岭南牛,一个红灰狮子,从而将岭南精神形象化,可见岭南人的创造能力及乐观派的一面。
四、对岭南教育事业的展望
今天我们高兴地聚集在一起庆祝岭南大学120周年的诞辰,我们在回忆过去的历史,研讨十分值得珍惜可贵的及值得今后进一步发扬岭南精神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在新时代中,我们所面临的新挑战,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特征是——人类已进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十分重大的科技发明和现代生产力正以极高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也面临能源、粮食、生态环境破坏等为主的重大挑战,在当今年代,我们除了像过去那样培养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学子以外,我们还应着重培养能面向实际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取得成功与进步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也是他今后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素质。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引进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且能解决实际关键大问题的大师级的人才充当师资队伍,加紧学术建设和水平的提高,不断进行教育革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建立一批高水平学术点和学术成就。岭南大学过去光辉的历史使我们有信心在面临伟大的时代之时,满怀自信,不断前进,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全力支持我们母校完成新时代的岭南建设任务,使她乘风破浪前进,为祖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我们在这里回忆历史隆重庆祝岭南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我们要乘此机会对钟荣光校长、李应林校长、陈序经校长以及一切为了岭南大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包括在岭南服务过的200多名外籍教职员)表示真挚的深深的感激或怀念之情!对怀着“一日岭南人,终生岭南人”的情谊对母校真诚回报,长期以来,尽力为发展岭南大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岭南校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对真诚支持过或正在大力支持岭南大学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包括华人华侨、国际友人及国际性组织,特别是美国岭南大学基金会)深表谢意!祝岭南大学教育事业继续为祖国的强盛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请允许我也借此机会向现分布在祖国和世界各地的全体岭南人及其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祝他们身体健康、事业兴隆、家庭幸福!并请他们继续大力支持岭南大学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瑞明编 1997.岭南大学,岭南(大学)筹募发展有限公司;
2、黄菊艶主编,1995,近代广东教育与岭南大学,商务印书馆;
3、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广州校友会印行(1967,2003),《钟荣光先生传》;
4、李坚,余齐昭.《钟荣光传》.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山文史》(总第4辑);
5、伍舜德,1998,《发扬岭南精神》,在广州岭南(大学)学院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6、胡守为,1997,《钟荣光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思想》,《岭南通讯》(137期);
7、胡守为,2003,全盘西化论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纪念陈寅恪校长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8、李延保,2005,在广州校友会2005年校友日暨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教育奖励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9、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介绍资料,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