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红楼 百年风雨

广州,中山大学。
近百栋古朴而典雅的小楼,掩映在一片密密的树林和青青的绿草之间,默默诉说着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无语地承担着百年风雨的侵蚀。它们已经旧去,可是他们的故事,依然在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中悄悄流传……
因为它们都身披红色的砖质外衣,所以熟悉它们的人,总是习惯称呼它们为“红楼”。
跟广州人熟知的青砖砌成的“西关大屋”很是不同,红砖绿瓦、尖尖屋顶、有着精美的壁炉和烟囱的它们,打破了青灰色一统天下的岭南古建筑模式,就像是从《哈里波特》那样的童话书中跳脱而出。
马丁堂、怀士堂、麻金墨屋、大钟楼、广寒宫……这些古老的红楼,不仅每栋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还有属于自己的“灵魂”——
对于建筑学家来说,这个“灵魂”是它美轮美奂、而又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以群落为单位的古建筑本已罕见,而近百栋建筑又是各具特色,绝无雷同,实在让人叹服。
对于人文学者来说,这个“灵魂”是曾经生活在这些“红楼”当中的人留下的痕迹。孙中山、陈寅恪、王季思、容庚、商承祚……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著名学者和教授,曾经在这些红楼里生活过工作过。小楼的灯光下,曾经诞生过一篇篇论文和一本本著作,其中的字字句句,直到今天,仍在透过历史的尘埃,闪闪地散发光亮。
而对于身边那些匆匆而过的中大学子来说,红楼的“灵魂”,则是他们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留下的,点点滴滴的青春记忆……
那些曾经发生在榕树下、红楼里、过往时空之中的似水流年。
历史篇
过百年的历史变迁:
1902年10月18日,时任岭南学堂监督尹士嘉和副监督钟荣光在广州河南康乐村买地,历时一年半,购得210亩地。
1904年:岭南学堂从澳门迁入康乐园。
1904~1912年:岭南学堂。
1912~1918年:岭南学校。
1918~1927年:岭南大学。
1927~1952年:私立岭南大学。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入,私立岭南大学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学。
1952年至今:中山大学。
谁建造了红楼?
从人喧车闹的广州新港西路进入中山大学南门,沿着林荫大道一路北行,在大道的尽头——中山大学贯穿东西的“中轴线”两侧,错落有致地坐落着近百座中西合璧的校舍。
它们大都是二至三层的独立公寓式建筑,依傍着起伏的道路兴建。虽然看上去是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有两个特征却是相似的,它们都身着红砖外墙的“外衣”,并且头戴一顶颇具岭南特色的碧色琉璃瓦“帽子”。精美别致、而又遗世独立地掩映在无数参天古木之中。
是谁、在什么时候、又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造了这样一个恍若从《哈里波特》魔法书中跳脱而出的“童话世界”呢?
答案只能从尘封的历史资料中去寻找了。其实,今天位于中山大学腹地的这片“岭南古建筑群”,是上个世纪初岭南大学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岭南大学最早是由美国的传教士、医生以及学者来华举办的西式学堂,从1888年开始几经辗转最终由澳门迁址于广州珠江南岸。根据有关记载,1902年,时任岭南学堂监督尹士嘉和副监督钟荣光付出第一笔钱买来了珠江南部河南岛靠近康乐村的一块地皮,奠定下了康乐红楼最初的基础。从康乐村购地开始,岭南大学的“地盘”陆续向四面扩展,逐渐推及五村、凤凰、下渡诸村。而购入的土地其类不一,包括了农作地、林地、甚至是坟地和荒地。全校逐渐形成正中开南北平行的两大道,各长达3400尺,东西相距3500尺,与周围各乡村为界。至1904年学校已拥有210亩的土地。
就是在这210亩的土地上,一批红楼建筑一栋一栋地拔地而起。马丁堂、麻金墨屋、格兰堂、八角亭、荣光堂、广寒宫……遥想当年,这批以硬质红砖为材料、以二三层高为主的建筑,出现在广州河南康乐村那一片水田和村落间,想必是比今天看起来更加突出的一道视觉景观。而在建造红楼的同时,岭南人也开始有意识而大规模地在这片荒地上种植草木。根据有关的记载,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高鲁甫园艺师到校任教,开始在康乐园进行系统的植树行动,不久,一大批李树、榕树、樟树和荔枝树在康乐园扎下了根,别致精美的红楼逐渐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海之中,“童话王国”的雏形逐渐形成。
时人是用这样的笔触形容当年岭南大学的:“前枕珠江,涟滴浩荡,后贯黄埔大道,四通八达,远眺白云山色,历历在目,近接珠江潮头,碧波连天。校园翠柏参天,绿草如茵,红墙隐影……”其景之美,可以想见。
1952年,随着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原中山大学的文理学科迁入,私立岭南大学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学,在康乐园中组建了新的中山大学。名称虽然换了,红楼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人文篇
红楼往事
时空流转之中,“不变”的红楼,坚定地承载着中山大学及其前身岭南大学一段漫长而厚重的历史。
在马丁堂,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5月为学生们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雄心勃勃的学生,却不得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实现因为有一个坏政府而无法实现的理想中去,在马丁堂的墙面上至今仍留有孙中山和当时师生们的合影。
在怀士堂,孙中山先生1923年12月在这里给学生演讲:“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90多年时光悠悠而过,慷慨激昂的演讲词依然回荡耳畔。
在黑石屋,自从1914年落成后,这里就成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著名教育家钟荣光的寓所。一代宗师为自己撰写的挽联中,曾写下的句子“惟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让人感慨。1922年至1923年,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不止一次到此屋中做客。到今天,黑石屋已经成为校方接待最高级别贵宾的地方,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德国总理施罗德等贵宾,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在格兰堂旁边的麻金墨屋1号,国学大师陈寅恪度过了他人生之中的最后一段时光,20世纪50年代后,这里一直都是他的住所兼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
作为岭南地区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古建筑群,这些古老而美丽的红楼已经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同时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对于曾经的岭南大学,还是对于今天的中山大学,这些默默无语却故事满腹的红楼,一直都是学校的建筑灵魂,也是学校的荣耀所在。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摄影:倪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