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岭大附小建筑群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口述历史:岭大附小建筑群

 

 

岭南大学校园的规划很好。树木草地之间,依稀可以看到主要建筑还是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南北中轴线的两侧。例如格兰堂(学校办公楼)、马丁堂(学校图书馆)和陆达理堂(理学院)、十友堂(农学院和博物馆),虽然从东到西依次从马岗顶那边比较高的地方向校园西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分布,却还是整齐对称地安排在校园南北中轴线两旁。

 

但是在现在中山大学第一教室楼后面,依着马岗顶西北山脚的弯道,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六座漂亮的两层小楼和一座叫做陈嘉庚纪念堂的微型礼堂,那就是当初岭南大学的“附属小学建筑群”,每一座都有地下室。

       

本文题头照片,就是从最南的一座小楼拍过去的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建筑群。七座小楼外弯过去,接下去的几幢就在画面上消失了。所以在照片上,大家基本上只能看到头三座。那第三座,就是陈嘉庚纪念堂,是小学的小礼堂。

 

口述历史:岭大附小建筑群

 

 

 

翻开余志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的主要介绍岭南大学建筑群的《康乐红楼》,我们知道那六座小楼,都叫做“附小寄宿舍”。然后隔着下沉式的附小花园,现在是中山大学电话班的那个地方,说明文字是“附小临时课室”。在这原来的临时教室,你可以辨认出东边已经加建了一块。在当初的这个附小花园,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和一个花圃。亭子依旧,花圃原来可是立着假山石的一个喷水池。孩子们课余赏玩的去处很多。

 

既然六座小楼都叫做附小寄宿舍,只有一座是临时课室,那么学生上课的地方够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附小早已退休的薛老师。薛老师告诉我,那些附小寄宿舍,都有卫生间和吃饭、洗澡的地方。小学生都住在楼上,一层有教室可供上课。他还告诉我说,每个住校的小学生,都有一个布口袋,每天把换下来的衣服放在里面,挂在床头,校工就会把这些布口袋收去,衣服洗干净晾干了折叠好,再给他们拿回来。

 

六座叫做附小寄宿舍的小楼,实际上也不全部给小学生用。后来最北边靠近现在管理学院的那一幢,变成幼稚园的地盘。

 

今年大年初二,我带领杭州几位旅友欣赏了岭南大学旧址。不久以前,我又为我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几位年轻同事导赏。当他们听说我曾经在这样的地方上小学,都有人禁不住就叫了起来。的确是这样。回想我自己从这里小学毕业以后参加全市统一的升学考试,没有被心仪的中学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一所没有听说过名字的初级中学。这肯定是因为我升学试考坏了,怨不得别人。那学校所有教室和老师办公的地方加起来,统共只有一座旧祠堂。从环境优雅一溜小楼的小学,来到只有一座祠堂的初中,那落差也实在太大了,让我郁闷了好久好久。

 

1952年大陆的“院系调整”以后,这里就成了中山大学附属小学。过了几年,中大附小搬到了现在紫荆园餐厅北坡上面原来岭南大学神学院的地方。我在原来岭大附小这一溜小楼那里读了不到两年时间,那是我小学的五六年级。当时,薛老师和她的丈夫何老师,都是附小的老师,何老师给我们班上过历史课。

 

八十多岁的薛老师,身体现在仍然很好。据我观察,她是所有附小同学心目中最慈爱和最豁达的老师,很受同学们爱戴。

 

 

(作者:王则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