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2009级研进社黄耀荣校友
校友简介

黄耀荣:2011年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获得金融学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于南京大学,拥有复合专业背景。参加工作后在CFA协会规定的最短时间内一次性通过三级考试;2014年于中国证监会内部刊物《期货前沿》发表多篇研究报告。其拥有六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在广发基金、华泰证券、中国证监会、越秀金控等不同类型的金融证券机构工作;现任越秀证券资本市场部副主管。

采访背景与前记
校友寻访活动是岭南学院校友会每年的例行校友活动之一,寻访人选主要由各届校友理事推荐。今年越秀金控集团为岭院的毕业季活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岭南学院也有不少的校友在越秀金控任职,在校友事务与发展中心老师的联络下,促成了这次寻访合作。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58层是越秀金控集团的品牌展示会客厅,展厅自信地诉说着这间公司的历史与未来。透过玻璃幕墙,来往的宾客可以清晰地看见广州市的地标——高达600米的广州塔,塔尖的桅杆高耸入云;而隔着宽阔的珠江水面,中山大学南校区正坐落在对岸,校园内红色的建筑依稀可见。
中午十二点,黄耀荣学长刚刚结束在63层召开的会议,便匆匆赶下来,一身利落的西装,目不斜视,显得严肃而干练。但在交谈的过程中,他态度亲切、言辞幽默,向我们讲述了他在岭南学院就读时的趣事和在越秀金控就职的经历和体会。
专业学习培养了我的思维习惯
黄学长拥有优秀的专业素养,曾经在南京大学攻读工学学士学位。而就在大三下学期,他萌生了研究生跨专业修读的想法,“我本科读的是工科专业,但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工程工作,反而对金融比较感兴趣”。而后由于岭院良好的声誉和地理优势,学长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即岭南学院所在地——广州修读经济学硕士学位。众所周知,跨专业保研的难度很大,学长也为了保研所需要的笔试和面试做了充足的准备,通过本科时期辅修金融的知识和平时阅读报刊的积累,成功地通过了考核。

“专业学习培养了我的思维习惯,学校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在谈及复合学术背景对他职业生涯的影响时,学长这样说,“知识可能会很快被遗忘,但思维习惯却留下来了,这是最重要的”。从事金融行业多年,学长认为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商科学生则有更好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开展投行等业务则需要把这两种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
“做研究员时,我觉得复合背景只是一个门槛,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但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学长渐渐发现复合的学术背景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不同的专业知识,还有工科和商科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这帮助他取得了工作上的卓越业绩:先后在不同类型金融证券机构工作,承担卖方研究、买方研究、政策研究、资产管理、境外投资银行业务等不同岗位职责,并且多次带领团队出色完成境内外重大资本运作项目、大型境外IPO承销及债券发行项目、国家级政府课题等工作。
在商言商,在商言政
关于中山大学新提出的“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学长也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论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观点:“你们在学生时代可能会认为这十二个字‘空’和‘虚’,但我现在觉得这对培养人才非常重要。”
学长认为,我们在学校里面,不能够只是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做人的修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投行是人的生意”,这意味着它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要求非常高,只有公正、公平的态度才能够谋求长期的合作。领袖气质,即要求中大的学子更加自信,要相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外派到香港前,国家相关部门举行的培训会上,提出了八字原则‘在商言商,在商言政’”,如果说在商言商是商人逐利的本性,那么在商言政则对一个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去一个企业在开展业务时不仅仅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和国家利益。学长也以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如今香港处于政治敏感的时刻,我在香港开展业务时,也要考虑政治立场,以大局为重”。
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
尽管日常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学长依然十分地关心岭院学弟学妹的发展。作为广东CFA投资分析比赛的志愿者,他曾经联系金融系系主任周开国教授,希望在岭南学院推广比赛,积极为岭院学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在采访过程中,学长提出希望学院能够整合校友资源,组织更多的优秀校友回校分享经验,而他本人也非常乐意与在校学生一起交流。
“不要太过在乎一时的得失,要相信现在的付出终究会有回报”,问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学长惋惜现在有些毕业生太过急功近利,容易对所处行业、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不满,但他认为应该在当前岗位上持之以恒,多积累经验。
“我刚进入金融行业时,主要做研究分析的工作,写了好几篇报告,一开始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初期确实十分郁闷”,学长笑着回忆道,“但我后面发现这是为你以后的工作做积累的”。学长如今在香港做投行的工作,需要在与客户谈业务时向对方提供研究报告,他曾经积累的写报告的经验帮助他迅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他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业务的谈判上。
“金控是一个好的平台,做好积累,这将会为你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说完,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其实每个行业都是一样,总有一个打地基的过程”。

文|2014级经济学类张静雨、黄舒雨
“校友寻访”有感
第一次了解“校友寻访”这个活动是在大二学期初,那时看到舍友在广州采访校友的照片,感到好奇,故而进行了一番了解,也因此有了参与的想法。今年暑假,我报名了“校友寻访”,与我的队长张静雨就主题二“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十二字人才培养方针对黄耀荣师兄进行采访。在当时,我正处于专业选择与未来安排的迷茫期,我也期待这次寻访能带给我答案。
寻访前期,因培训大会撞上我们学院团委换届大会,我很遗憾不能参加。但事后我与队长对寻访活动安排进行了讨论,也询问参考了上一次参加寻访活动的同学的经验,并据此大致进行了分工:队长张静雨负责前期的联系校友以及对校友的采访;我负责采访过程中的拍摄、笔录以及后期相关资料的填写与整理。虽其中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但总体上寻访过程还是较为顺利的,而我们也与校友的交谈过程也是相当愉悦的。
采访过程中,黄耀荣师兄对于自身学习背景的描述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大学四年知识积累以及思维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遗忘总是必然的。但是知识的积累对于你本身思维习惯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而思维习惯是伴随你学习到工作甚至整个人生是生涯的,不可谓不重要。
大学选专业时,我选的是经济学类。在珠海学习了两年,其实我仍未深入地了解过金融这个行业,也为了解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这次采访中,黄耀荣师兄对于他本身投资管理工作的理解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金融这个行业。“投行是人的生意”,这也意味着这项工作对自身要求与人际交往的严格。复合学术背景、严密的逻辑思维、更好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经验的积累,这都是师兄取得现有成就的基石。这对于自身的自我要求是相当高的,也说明了付出终会有收获这一真理。“不要太过在乎一时的得失,要相信现在的付出终究会有回报的”,这本身便是一种激励。
回看整个寻访过程,其实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与校友的一次亲近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与鼓舞。我想这也正是这次活动意义所在吧,不仅仅是为了寻访、了解校友的现状,也给予了在校学生扩展学习的机会,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2014级 经济学类 黄舒雨
再次感谢2000级蕊社校友对校友寻访活动的大力支持!